跳至正文

“21世纪开始于2001年9月11日”|免费newsletter(036)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8 分钟阅读
“21世纪开始于2001年9月11日”|免费newsletter(036)
Photo by History in HD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911”事件二十周年的纪念日刚刚过去。在各种相关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卫报》社论里面提到,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曾经在事件当晚写下一句判断:21世纪从这一天开始了。

托尼·朱特是我最喜欢的思想家之一,之前也曾在荐书视频里面推荐过他的书。我好奇地去搜索他文章的原文,发现这是他为《新共和》杂志写的专栏文章。然而《新共和》杂志最近20年命途多舛(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第105期曾经详细讲述),原来的网站早已分崩离析,托尼·朱特当年的文章现在已经无法访问。

好在还有“互联网时光机”这个神奇的工具。依靠它,我找到了文章的网页快照。原来,托尼·朱特的文章是这么写的(括号里是我的翻译):

On Tuesday morning, September 11, from my window in lower Manhattan, I watche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egin. Of that I am certain…(9月11日星期二早上,我从自己在曼哈顿下城区的家中窗户外,看到21世纪开始了。我很确信这一点……)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r was made on civilia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r will be made by civilians. It will be the definitive "faith-based initiative," requiring neither guns, tanks, ships, planes, nor missiles. Like other faith-based initiatives it will bypass the conventional state. All it will need is planning skills and a willingness to die for your beliefs. Everything else--machinery, technology, targets--will be furnished by civil society, its victim. The point of such warfare will not be to achieve an objective, much less win a final victory. It will be--it already is--simply to make a point. (在20世纪,战争是面向平民发起的。在21世纪,战争将是由平民发起的。那将是终极的“基于信仰的行动”,不需要枪,也不需要坦克、战舰、飞机、大炮。就像其他基于信仰的行动一样,它也会越过传统的国家。它需要的一切就是制定计划,以及愿意为自己的信仰去死的决心。其他一些东西——机器、技术、目标——都将由战争受害者,也就是公民社会来提供。这种战争的关键不在于达到某个目标,更不是要获得最终的胜利。它的关键将在于——并且已经在于——申明一个观点,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文章的原文很长,他主要批评的是美国在外交上的失败。他认为,恐怖分子的目的就是为了羞辱美国,为了证明美国其实是脆弱的,而激发恐怖分子心理的、让美国陷入脆弱位置的,其实正是美国自己。

在20年后的今天重新读到上面这两段话,相信你可能已经读出了一些新的东西。托尼·朱特在2010年已经去世,但他在2001年就极具洞见地预言了后来发生的事情:21世纪的标志性特征,似乎的确是他说的“war will be made by civilians(战争将是由平民发起的)”。在社交媒体上,乃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像都越来越陷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压迫性的力量不再仅仅是来自政治和商业权力,还来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而平民之所以变成这样,则是因为托尼·朱特所说的faith。这种faith可能是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可能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极端的排外主义,或者其他。和托尼·朱特对美国的批评类似,无论是哪一种极端思想,背后一定是对现状的不满,然而极端思想无力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认同托尼·朱特关于“21世纪开始于911”的论述,那么我们也可以说,“911”的时代并未结束。尽管本·拉登已死,尽管美国已从阿富汗撤军,但这个世界依然处在“平民战争”之中,依然充满了危险的愤怒,而导致愤怒的根本性原因——国际秩序、国内秩序的不公;族群之间的孤立和对立——依然未能解决。

在“911”二十周年之际,人类丝毫没有松一口气的理由。

🎙播客:考古一款叫“微在”的互联网产品

本周播客,我邀请了“文化土豆”的主播张一帆来和大家聊天。我们没有聊当下的事情,而是做了一番“互联网考古”,回顾了一个已经不存在的互联网产品。那个产品的名字是“微在(Wezeit)”——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名字?

“微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存在,它模仿的是BuzzFeed——美国一家以猫猫狗狗和测试题等“病毒式传播内容”著称的新媒体。但这样一个轻松、流行的项目,背后却是一群严肃媒体人,也就是于威、许知远等单向空间(单向街书店)的发起人。微在也就是在单向空间旗下的一款产品。

所以,那个时候的报道会说:单向街的文青们居然做了这样一款产品!这居然是许知远的团队做出来的!

微在只存在了四年,虽然短暂,但确实创造了“微在涨姿势”短视频系列等叫好又叫座的爆款。张一帆曾经担任微在的主编,所以我向他请教了这款产品的来龙去脉,以及他对媒体人内容创业的一些心得。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PodcastSpotify及各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本期播客。新闻实验室播客的RSS地址是:https://feed.xyzfm.space/xxkgbvrglujv

另外,每期播客聊天部分的内容我也会做成视频版,在我的YouTube频道上线,欢迎收看和订阅。

我最近出现在……

Citizen沙龙文字整理+PPT | 方可成 x 刘致昕:我们与真相的距离(下)

上周推荐了这次沙龙整理稿的公号版本,但很快就被和谐了。这里重新推荐发布在Matters上的版本,上篇点这里。

我最近读了……

两个世界:父亲与自杀的少年

这篇长文抽丝剥茧地追寻了自杀少年和他父亲的内心世界,结果发现,父亲叙述中融洽的父子关系和阳光没有烦恼的海子,其实更多是父亲的想象。父亲和儿子,其实生活在两个世界。虽然是非常个体化的故事,但从它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家庭关系,乃至很多其他类型关系的缩影。

发表这篇文章的“正面连接”是我的前同事曾鸣发起的新项目,值得关注。

The 'Dead-Internet Theory' Is Wrong but Feels True - The Atlantic

有一个阴谋论说:互联网其实在五年前就已经死了,已经被AI控制了,现在大家在网上看到的内容其实都是AI自动发送的,或者是由他们控制的人类发送的,目的就是控制人类的思想,并让我们不停地购物。

这当然是极为荒唐的阴谋论。但是,就像所有的阴谋论一样,它也有一些元素是回应了现实的,所以才能获得部分拥趸。比如,如今的互联网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机器人。比如,在大平台控制之下的互联网,人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总是那么几类,因为这些话题能给平台带来最多的流量,所以我们总被引导讨论它们。

《大西洋月刊》在过去几年持续关注阴谋论现象,这篇文章是“Shadowland”这个专门报道阴谋论的专题的最新一篇。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36次见面。想要阅读更多,记得在下面输入自己的邮箱地址免费订阅。

下周再见!

方可成

2021.9.13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面向大众的、免费使用的平台,都不会是你能打破信息差、跻身“信息达人”行列的地方,它们只能是让你和众人变得一样、没有差别的地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阅读优质信息,品尝精品咖啡。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