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44)中国驻非洲记者的现状与反思

写给非洲人看的报道,其实和写给中国人看的“内宣”差不多。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2 分钟阅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44)中国驻非洲记者的现状与反思

多年来,中国媒体在非洲的扩张被赋予浓厚的战略色彩:中国是否在“输出意识形态”?中国究竟是非洲的“新朋友”还是“新殖民者”?各种解读常常出现在外交辞令、国际舆论和学界争议之间。过去的研究大多从国家、政府或主流媒体机构层面,试图评估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影响,但比较少有学者走进新闻一线,倾听那些亲身在非洲生活、采访、写作的中国外派记者的声音。

最近发表在学术期刊《Journalism Studies》的一篇论文补上了这样一块拼图。文章聚焦19位驻非中国记者的经历和反思:他们如何理解“软实力”?他们怎样看待中国媒体在非洲的真实处境?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如何自处?这些鲜活的个体经验,不仅补充了宏观层面的中国-非洲传媒关系研究,也让我们看到“战略”背后人的选择与挣扎。

本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我们就来了解这篇论文的主要发现。论文的作者是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四名学者。

软实力战略为何受阻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55)AI如何影响选举

69%的案例都是AI发挥了有害作用,只有16%是良性的使用。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55)AI如何影响选举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54)几则给人希望的案例

不论资源多少,不论障碍大小,报道与传播总能找到方式与渠道,也总能获得回响。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54)几则给人希望的案例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53)抖音上的聋人创作者

“聋人身份”被不断商品化,文化表达被压缩进流量和消费的模板中。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53)抖音上的聋人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