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闻实验室回来了,以newsletter的形式|免费newsletter(011)

我相信newsletter的普及会推动信息质量的提升。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7 分钟阅读
新闻实验室回来了,以newsletter的形式|免费newsletter(011)
Photo by Clemens van Lay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见信好。

你收到这封信,是因为此前登记了新闻实验室的“防失联邮箱”,或者是加入过“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但这封邮件不是会员通讯的内容)。如果你是从其他渠道看到这封信的分享,希望你能订阅这份newsletter,因为它将是我向你每周发送内容的方式,而且它是免费的。

去年2月底,新闻实验室的微信公号被封。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屡次考虑重新注册一个新的新闻实验室公号、新的个人微博,但都放弃了。放弃的原因,当然包括不清楚能存活多久,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有一种新的写作和与读者联结的方式。

社交媒体平台给了内容创作者前所未有的机会,尤其是获取流量的机会,但也施加了非常多的限制。

即便在对文字创作者最友好的微信公号上,作者也面临着多重限制:文章无法插入外链;部分内容无法发出。

更重要的是:作者并不真正拥有自己的读者。他们无法被导出,无法带走。只要号没有了,就会立马失联——作者会失去读者,读者也会找不到喜欢和信任的作者。

因此,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平台既是一种赋权,也是一种诅咒。

近两年,全球都在兴起一股“绕开大平台”的风潮。其中最典型的两种内容媒介,就是播客和newsletter,它们的特点都是受众直接订阅创作者,不受限于任何一个特定平台。在newsletter领域,以substack为代表的新兴工具,成功推动了一场“电子邮件复兴”,造就了很多拥有大量读者的newsletter作者。

而newsletter在中国的发展还非常滞后。我从2016年开始写一份付费的newsletter,也就是“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四年多以来,市面上能够看到的中文newsletter并没有增加多少。

这当然与中国人不太使用email的习惯有关。但是我相信,这种习惯是可以逐渐改变的,尤其是当越来越多人不满大平台所提供的信息之后,大家会有需求去寻找新的信息渠道。

而newsletter就是一种对读者和作者都最为理想的渠道。它让读者拥有主动选择权,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和判断自己需要的信息,把关信息质量,并且可以和作者直接互动;它让作者可以专注于创作优质内容,不必在注意力经济的压力之下哗众取宠,同时也不必担心和读者失去联系。

我相信newsletter的普及会推动信息质量的提升,因此,我希望身体力行地在中文世界推动newsletter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决定:在继续写作付费的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之外,同时也写作一份免费的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目标是每周发送一次,与读者分享我的所思所想,推荐我读/看/听的资源,并不定期写作一些新的文章,就像之前在新闻实验室的公号所做的一样。

为了可以每周发送邮件,我转移到了一个新的工具:revue。此前发送“防失联邮箱”时,我用的是SendinBlue这个工具,但是它需要收费,每发一次邮件都要花30多美元。现在,有了revue这个免费发送邮件的工具,我就可以更频繁地和大家通信了。我非常方便地就将订阅列表从SendinBlue导出,转移到了revue——这就是newsletter的一大好处。

同时,我也在收集中文newsletter,准备制作发布一个中文newsletter导航。如果你知道不错的中文newsletter,欢迎回信推荐。

也欢迎把这封邮件转发给你的朋友,邀请大家来免费订阅。

当然,与此同时,付费的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依然会继续运营,也欢迎你加入支持,那里会有更深度的文章和思想分享。

这封信的编号是011,因为此前我已经通过“防失联邮箱”发送了10次信,链接在这里:第10封第9封第8封第7封第6封第5封第4封第3封第2封第1封

以下分享我最近发表的两篇文章,以及读到的两篇有意思的文章。

我最近写了……

史上最著名的卧底调查记者,是一名女性

她不喜欢别人给她设定好的人生故事,于是自己写了一个新的。

为什么亚特兰大枪击案和每个人都有关

拒绝一切基于性别、种族、宗教、国籍、身体外形、性取向的偏见和歧视。

我最近读了……

Moore's Law for Everything

硅谷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总裁Sam Altman现在是非营利性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的掌门人。他最近的这篇文章,预言人工智能革命将带来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技术腾飞,由此将创造巨大的财富,并降低医疗、教育等许多服务的价格。他建议:将科技巨头股份的2.5%拿出来作为全民基金,这样10年之后,每一个美国成年人将得到每年13500美元的收益,足够用于基本生活,因为那时各类商品服务的价格都将大大下降。

这是一种全民基本收入(UBI)的设计,是对人工智能的乐观预测。不过我记得,《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曾警告另一种不平等的未来:99%的底层人从上学到看病都会由机器人服务,成为某种贱民,而最顶层的1%则依然接受人的服务。无论如何,作为科技界举足轻重的人物,Sam Altman的这篇宣言式的文章值得一读。

The Creator Economy Needs a Middle Class

无论是ins网红、newsletter作者、视频创作者、直播播主,还是Spotify上的歌手,各个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都呈现出严重的贫富不均:少数人拿到超高收入,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不及最低工资标准。作者提出,健康的内容创作产业应该和一个国家一样有庞大的中产阶级。如何实现这一点?文中给出了10点建议,包括支持小众垂直内容、在算法推荐中加入随机元素、促进创作者的合作和社区等。

💌

那么,这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11次见面。期待和你的第12次见面,期待中文newsletter生态逐渐发展起来。

祝阅读愉快!

方可成

2021.3.19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