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6)如何研究社会运动中的媒介技术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6 分钟阅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6)如何研究社会运动中的媒介技术

本期会员通讯,我为大家介绍自己上个月发表于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一篇论文。论文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研究社会运动与媒介技术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因果关系”框架的缺陷

提到社会运动当中的媒介技术,人们最常想到的一个理解框架是:某一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一场新的社会运动成为可能。甚至更简单地说:是某种新技术,导致了某场社会运动的发生。

最典型的就是在十几年前的“阿拉伯之春”发生后,有不少人提出:是当时刚刚出现的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导致了中东北非多个国家社会运动的发生。不少媒体会使用类似于“阿拉伯之春是一场Twitter革命”这样的叙事,将人们走上街头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传递、情感动员、运动组织等作用。

但是,过去十年,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式框架,也遭到了非常多的质疑。我将迄今为止的研究当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37)政治能不能进校园:一个台湾案例

一所校名里就带有“政治”二字的大学,却要政治退出校园吗?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37)政治能不能进校园:一个台湾案例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36)教皇方济各:改革、倾听、对话

“一个无家可归的老人因曝晒而死亡不是新闻,但股市下跌两个点却是新闻,怎么能这样?”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36)教皇方济各:改革、倾听、对话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2025.4)一名“陆配”在台湾写作、读博、讲单口喜剧

两岸夹缝、三重身份。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2025.4)一名“陆配”在台湾写作、读博、讲单口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