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沙丘》作者的精神世界|免费newsletter(040)

人们对《沙丘》有多重视、多喜爱,其实反映的是人们对现实有多不满。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0 分钟阅读
《沙丘》作者的精神世界|免费newsletter(040)
Photo by Keith Hardy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上周,这份newsletter以及新闻实验室播客都没有更新——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只是实在太忙。今后,我会根据自己的节奏,选择周更或者双周更新(付费会员通讯的更新频率不变)。所以,如果有哪一周没有收到邮件和看到播客更新,那就麻烦再等一周啦~

前天去电影院看了《沙丘》,单就观影体验来说是很不错的,导演维伦纽瓦创造的视觉效果很震撼,叙事节奏很舒服,而背景音乐虽然打动人心,但有点太满了。

我并没有读过《沙丘》原著,但我读到美国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Daniel Immerwahr在《洛杉矶书评》上发表的一篇关于《沙丘》作者弗兰克·赫伯特成长历程和精神世界的文章,觉得对我们理解《沙丘》这部作品,乃至理解过去100年的历史都非常有启发。因此,我想在本期的newsletter里面与各位分享他的部分观点。

1920年,弗兰克·赫伯特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他的家庭是美国政治光谱上的异端:祖父母是美国社会民主党的成员,在华盛顿州参与了一个社会主义公社的建设。赫伯特的父亲就是在这个公社里面被养大的,赫伯特本人童年也在那里度过了很多年的时光。

1929年,大萧条席卷美国,但是赫伯特的家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因为在那个公社里面,大家自己种植粮食,过着自主和互助的生活。他们从来就不怎么依赖国家的经济系统,所以当这个系统崩溃的时候,他们也不会遭受冲击。

公社生活是赫伯特童年的精神基因之一,他的另一个精神基因则来自和印第安人打交道的经历。在华盛顿州,有一个叫“Hoh”的印第安部落。赫伯特在外出打渔的时候,遇到了这个部落里面一个叫亨利的印第安人,并且从此成了他的半个养子。亨利教赫伯特怎样依靠土地和大自然实现自给自足。当然,赫伯特也了解了很多原住民的精神和宗教传统。赫伯特成年之后最亲密的朋友霍华德·汉森(Howard Hansen)也是在一个印第安人居住区附近长大,同样是深受原住民文化影响。

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公社家庭长大,又和印第安原住民关系很好的人,赫伯特似乎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左派,因为在美国,左派是更加支持社会主义,也更加强调保护原住民权益的。但有意思的是,赫伯特却成了一个右派,加入了共和党,为共和党的参议员工作。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赫伯特从公社和原住民那里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相信国家政府,要自给自足,不要接受社会福利,那只会伤害人们自立的能力。

这真的是很有意思,它也再次说明:从左到右的意识形态光谱更像是马蹄型或者圆形,左到一定程度,其实和极右翼的一些思想就有了很多相通之处。

1960年代,美国西海岸成为了轰轰烈烈的“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中心。这场运动有很博杂的元素,包括:个人主义、反对大政府和大企业、自给自足、掌握工具、生态保护、神秘的东方文化、使用致幻剂,等等等等。在运动中诞生了《全球概览》这样的杂志,它对乔布斯等硅谷创业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创作于1960年代的《沙丘》,同样可以视为“反文化运动”的代表。致幻的香料、原住民、生态主义(沙漠的设置正是回应环境破坏的灾难后果)、奇特的宗教和未来预言,一个年轻人离开家庭,习得新的能力,然后反抗帝国的统治,这些都是嬉皮士们喜欢的元素。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球概览》的创始人Stewart Brand会在自己的杂志里面热情推荐这部作品。

但是,赫伯特有自己的精神底色。他并不是“反文化运动”的产物,只不过是他的一些思想恰好和反文化运动中的元素形成了共振而已。比如说,从弗里曼人的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印第安人的元素——他们生活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环境中,但是学会了和自然共处,甚至驾驭了沙虫这样恐怖的巨大生物,就好像华盛顿州的印第安人驾驭了海里的鲸一样。

更重要的是,赫伯特在《沙丘》中写进了他的政治观点,那就是前面提到的,对政府的高度不信任。所以(本段以下内容涉及后续情节剧透),当保罗以英雄的姿态获得反抗的胜利之后,他自己成了新的皇帝,并且成了残忍的暴君,杀害了610亿人,远远超过希特勒所做的事情(《沙丘》中对于血脉的培养也有很明显的优生学元素)。

赫伯特想用这样的反转来说明:千万不要相信任何大政府,尤其是不要相信魅力型的领导人。在当时,赫伯特认为美国总统肯尼迪就是这样的魅力型领导,他认为肯尼迪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总统之一,因为他的人气之高,容易让他拥有不受约束的权力。

之后,赫伯特又进一步在作品中表达了他反对税收、反对福利制度的态度(他自己在写最后一部的时候,就在不断逃避国税局的缴税令)。他借《沙丘》中人物之口说:民主归根到底并不是一种投票制度,而是一种有组织的不信任(organized distrust),在这种系统中,公民们对任何手握权力的人都要抱持怀疑。

但是,这种怀疑如果推到赫伯特的那种程度,多少就有些偏执妄想的成分。因为对政府的高度怀疑,也会导致公共事务无法进行,社会公平难以被调节。

写这篇文章的美国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Daniel Immerwahr说,人们对《沙丘》有多重视、多喜爱,其实反映的是人们对现实有多不满。所以,它在反文化运动中受到追捧。而如今,在全球极右翼崛起的年代,《沙丘》又映射出另一种不满。今天在西方国家崛起的右翼,并不是那种生活一丝不苟、每周去教堂、重视家庭价值的传统主义者,而是对建制不满、不相信政府(所以拒绝打疫苗和戴口罩)以及大机构(比如媒体)的人,他们与赫伯特的思想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

🎙播客:面对复杂,通过非虚构写作与社会正面连接

2个月前,有一个名为“正面连接”的新项目上线了,它的发起人是我的前同事曾鸣。正面连接的公号一周只更新一次,但每次更新的文章几乎都会引发很高的关注。它的第一篇文章《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是由一名从衡水中学毕业的记者完成的回忆和自述。虽然衡水中学是一个在大众传媒中被反复提到的名字,以至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但这篇文章超越了标签和刻板印象,还原了在衡中读书的真实感受,全方位的感受,包括教室里的气味,和耳边响起的《怒放的生命》。

正面连接的第二篇文章《两个世界:父亲与自杀的少年》,讲述了一名17岁少年自杀之后,父亲寻找答案的故事。文章精心设计的叙事方式,让我们先是站在父亲的视角,寻找儿子可能的自杀原因,比如日本动漫“东京食尸鬼”,比如经常谈论死亡话题的QQ群,比如品行有问题的班主任。但是读到后面,我们越来越发现,原来父亲对儿子一直有着深深的误解,他讲述的自己的儿子,和他人眼中的完全不一样。你会发现,这其实不是一个关于自杀少年的故事,而是关于父亲和儿子两个人的故事,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爱与理解的故事。

第三篇文章《我的朋友庞麦郎》,对庞麦郎这个充满了争议的人物,以及他的家人,做了平等的观察和理解。这篇文章的采写时间长达两年,前两篇文章也是长达好几个月。

更多的文章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可以去正面连接的公号上阅读。

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邀请了正面连接的发起人曾鸣,聊了聊这个项目,聊了聊从《南方周末》到《GQ》再到正面连接的非虚构写作(特稿写作),聊了聊在这个时代如何面对复杂,如何与大家正面连接。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PodcastSpotify及各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本期播客。新闻实验室播客的RSS地址是:https://feed.xyzfm.space/xxkgbvrglujv

我最近读了……

弦子诉朱军案|上诉状+判决书

一边是被频频删除的正式文件,一边是各种蓄意编造的虚假信息,这个案子的前景很不乐观,但它的意义将永久留存。

为了善和美,可以隐藏真实,牺牲真实;这再往前一步,就是「制造事实」|赵冬梅 一席第871位讲者

真实本身就是有力量的,就是美的。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40次见面。想要阅读更多,记得在下面输入自己的邮箱地址免费订阅。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1.11.1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