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7)女性成为媒体领导后,会带来什么变化?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3 分钟阅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7)女性成为媒体领导后,会带来什么变化?
Photo by Lindsey LaMont / Unsplash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祝新闻实验室的所有女性读者们节日快乐!

配合节日主题,今天的会员通讯为大家介绍前几天新上线的一篇学术论文,文章研究的是新闻机构增加女性领导者之后发生的变化。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Journalism》,作者是佐治亚大学和韦恩州立大学的两位学者。

为新闻机构的女性领导设一个比例配额

这篇论文研究的现象发生在德国。2012年2月,德国的383名记者向两百多名媒体主编发去了一封联名信,信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要求: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将媒体机构的女性领导比例增加到至少30%。

30%是什么概念呢?在当年的德国,只有2%的报纸主编是女性,杂志主编也几乎全部是男性,12家公共广播当中只有3家的负责人是女性。这种现象并非德国独有,在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很多其他国家,女性在媒体机构内部都面临着相当明显的“玻璃天花板”。即便一线记者里面的女性越来越多,能进入管理层的依然是男性为主。

联名信中说,这样的现象“是时候改变了”。

几个月之后,发起联名信的主要成员正式注册成立了一个名为“ProQuote Medien”的组织。到2012年年末,已经有超过四千人联署支持了这个组织的倡议。

“ProQuote Medien”这个德语名字翻译成英语就是Pro Quota Media,其关键词是“quota”(配额),也就是支持在媒体机构当中设置女性管理层的最低比例。

“性别配额”是一项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带来显著的性别平权效果的政策,但也引发一些争议。在政治领域,各国议会联盟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性别配额制,并将其作为在议会中促进性别平等的关键一步。该机构2021年的数据显示,在前一年举行议会改选的57个国家中,有25个采用了性别配额制。

性别配额在企业当中的适用,则以挪威为先锋。从2004年起,挪威的国有企业董事会当中至少要有40%是女性;2008年起,这项规定扩大到了所有上市公司;如今,挪威又在考虑将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要求更多企业吸纳女性进入董事会。

支持性别配额制的人认为,这是迈向平等的关键政策,如果没有这种政策的助推,性别平等将遥不可及。而反对性别配额制的人则认为,这样的政策有伤“自由竞争”的原则,且更多只是表面文章,无助于深层的改变。

那么,性别配额到底能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呢?发生在德国媒体的这项运动,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3)公关公司与威权政府的生意

“中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领跑全球。”(《中国日报》) “过去一年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的信任度高达91%,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新华社) “中国是唯一对经济前景更乐观的国家。在对于‘自己的家庭在未来五年会过得更好’这一问题的调研中……仅中国受访者对此问题信任度较去年上升。”(清华大学) 也许你在中国的官方媒体上见过这样的标题和内容。第一眼看上去,你以为这是中国政府自己的调查数据,但仔细阅读之后,你发现: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的著名跨国公司发布的“全球信任度”年度报告。今年的报告是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发布的。 今天的会员通讯,我们就来了解这份报告背后的这家公关公司。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3)公关公司与威权政府的生意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2)阿根廷和荷兰:极右政党的胜利

今天的会员通讯,我们来关注阿根廷和荷兰。这两个国家的共同点是:它们最近都举行了选举,获得胜利的都是民粹主义极右翼政党,获胜的政党领导人分别被称为“阿根廷川普”和“荷兰川普”。 11月19日,在阿根廷总统选举的第二轮投票中,极右翼选举联盟“自由前进党”候选人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以55.69%的得票率战胜了中左翼执政联盟“团结为祖国”候选人、现任经济部长塞尔希奥·马萨,当选为新一任阿根廷总统。川普闻讯祝贺米莱赢得胜利,称他会“令阿根廷再次伟大”。 11月23日,荷兰下议院选举结果显示,基尔特‧维尔德斯(Geert Wilders)领导的自由党(PVV)成为第一大党,拿下了下议院150个席位中的37个。如同川普提出的口号“美国第一”,维尔德斯也喊出“荷兰第一”。 从南美洲到欧洲,极右翼政党的攻城略地是否再次说明了这个世界正在加速右转?如何看待这些国家的民意与未来政策?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2)阿根廷和荷兰:极右政党的胜利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1)台湾大选前瞻

每一个台湾选民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超越很多其他地方的选民。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1)台湾大选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