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6)如何减少世界的撕裂

必须创造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空间。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4 分钟阅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6)如何减少世界的撕裂
Photo by Alice Yamamura / Unsplash

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人群极化(polarization)现象,是过去十多年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公共讨论中时常涉及的话题。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也长期关注这一问题。

简单来说,极化表现为一种“我们-他们(us-them)”的撕裂,而且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无法协商、无法妥协。我们在身边、在新闻里,都越来越多看到这样的例子。

这个撕裂的世界还有救吗?过去几年,香港浸会大学教授Cherian George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他走访了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斐济、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新西兰、南非、土耳其、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将来自全球各地对抗极化的努力总结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是《Fighting Polarisation: Shared Communicative Spaces in Divided Democracies(对抗极化:分裂的民主社会里,共享的交流空间)》。

这本书将于下个月正式上市,目前还在预售中。不过,Cherian George教授最近在《Journal of Democracy》上撰文介绍了这本书,让我们可以对其中的精华内容一睹为快。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就基于这篇文章,介绍这本书中的一些案例和主要观点。

导致极化的三种中介力量

极化并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现象,它的发生是有原因的。要对抗极化,就需要了解极化产生的原因。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5)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将关闭

消灭“思想市场”中最受信任和最具普及性的参与者,并不会使市场更自由。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5)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将关闭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4)你问我答

“通报新闻”、AI在新闻业的运用、读研规划、留学选校、解释性视频报道、香港媒体工作……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4)你问我答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2025.8)从媒体辞职后,七年不上班,旅行创作

她是怎么活着的?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2025.8)从媒体辞职后,七年不上班,旅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