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前面有乐|免费newsletter(014)

“眼光放长一点,我们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比你们想到的活得更精彩、更灿烂也更光明磊落。我们吃好喝好,有朋友有高潮还有脑子。而且我们还要长命百岁,这样才不会把世界留给烂人。前路总有波澜,一起乘风破浪。”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5 分钟阅读
前面有乐|免费newsletter(014)

目录

亲爱的朋友:

不知道你有没有接种新冠疫苗?在世界疫苗接种率的排行榜上,以色列以每100人已经接种115剂(一般每人需要接种2剂)的数字领先全球。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大国的每100人接种剂数也已经超过了50。而中国的这一数字还只有每100人12剂。

只有当大多数人都完成了接种,世界才能恢复疫情之前的样貌。钟南山、张文宏等人最近接连出来号召大家接种,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一些单位开始用硬性的手段来要求接种,但也遭遇了反弹,卫健委又出来解释说不能搞强制。

虽然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数据,但我们或许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猜想:中国民众对疫苗的犹豫心态里面,既可能有觉得疫情已经得到控制而带来的动力不足,也可能有对疫苗副作用的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心理,又可能有一部分是来自某些媒体对国外疫苗的负面报道。

一个最典型也是最糟糕的例子,就是胡锡进此前的一篇帖子,声称辉瑞疫苗造成德国一家养老院“大量死亡和严重受伤”。而他引用的所谓“总部在洛杉矶的一家机构所属网站《基督教日报》”,其实是一家以反疫苗为主要议程的假新闻媒体,由一个在洛杉矶的韩国教会主办。

在美国,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经有一股很强的反疫苗势力。反疫苗的阴谋论流传甚广,不少家长不敢给孩子接种,使得麻疹竟然在美国死灰复燃。没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一个科学如此领先的国家,民众之中的反科学情绪居然如此强烈。我也是因为读传播学,同学里面有好几个人在研究如何说服美国民众相信疫苗安全性,才对这一情况略有所了解。

其实,美国反疫苗运动的背后与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以及一些保守的政治势力相关联,一些人将它做成了一种笼络和鼓动民众的政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反疫苗运动也是将政治置于科学之上带来的恶果。

而美国反疫苗运动中一条荒诞不经的假新闻,竟被胡锡进煞有介事地引入中国,这同样也是将政治置于科学之上的不负责任行为。到头来,如果造成民众对疫苗的总体信任度下降、接种难度增加,那其实是搬石砸脚。

一则祝福

昨天,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拍合照,我也去凑了个热闹。疫情一年多,难得有这样的线下相聚时刻,大家都很开心。

学院学生会准备了一些道具,其中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前面有乐”,英文是“happy future”。

在香港坐过小巴的人都知道,你得在到站前跟司机说“前面有落”。而粤语里面的“落”和“乐”发音相似,所以“前面有乐”就是一个既有香港特色又有祝福意味的词啦。

我最近读了……

举报者的「恶」显而易见,这背后的管治逻辑与舆论土壤是什么?

近期豆瓣上围绕小说《休战》发生了举报和“一星运动”,这篇文章做了非常到位的分析。其中的很多话,也适用于其他举报现象。如作者所言,“只有自上而下的认可嘉许才能让举报生效,才能鼓励举报成为手段、生意、甚至进身之阶。”

I Called Off My Wedding. The Internet Will Never Forget | WIRED

你的手机上不少app可能都会时不时提醒你:3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么,你拍了什么照片,你和谁谁谁成了好友,要不要回顾一下?可是有时候,有些回忆是我们并不愿意记起的。但机器并没有这种分辨力,于是有时会造成困扰。

其实,那些时不时打捞记忆的app,与其说是为了让你记起美好的时刻,不如说是利用人类的记忆,来增加你打开和使用app的活跃度。这是注意力经济的商业逻辑对人类记忆的一种利用。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14次见面。如果你是从朋友转发读到的这封信,记得点这里免费订阅。

最后想引用女权五姐妹之一韦婷婷在最近炸号之后写的一篇短文中的几句:

“眼光放长一点,我们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比你们想到的活得更精彩、更灿烂也更光明磊落。我们吃好喝好,有朋友有高潮还有脑子。而且我们还要长命百岁,这样才不会把世界留给烂人。前路总有波澜,一起乘风破浪。”

所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祝各位前面有乐。

下周再见!

方可成
2021.4.11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翻山越岭的意义|免费newsletter(064)

“人如何看待自己无法改变的因素,如何创造意义,都有很多可能性。”

翻山越岭的意义|免费newsletter(06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属于青年的时间与未曾抵达的未来|免费newsletter(063)

相信他们懂得关怀、拥有勇气、能够建立广泛的社群联结,相信他们会带来新的可能性。

属于青年的时间与未曾抵达的未来|免费newsletter(06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已死”喊了很多年,更快溃败的却是社交媒体平台|免费newsletter(063)

本周二(4月18日)中午,北京长峰医院发生火灾,造成至少29人死亡。从火灾发生,到当晚官媒《北京日报》发出情况通报,其间近8小时几乎没有任何信息传出,这样的静默令人愕然。 端传媒的报道很好地总结了其中可能的原因。我想基于其中的信息,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今天,当我们提到“媒体”的时候,往往可能在说两种东西,第一是生产原创新闻报道的新闻媒体(或称“机构媒体”),第二是承载巨量信息、人人皆可发言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面活跃着大量的“自媒体”。 在两者的对比之中,许多人觉得社交媒体平台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力,就像汽车胜过马车一样;它们也的确创造了更大的商业成功,吸引广告主带着钱跟机构媒体说再见;也有人觉得社交媒体的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同样超过机构媒体,因为它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降低了表达的门槛、形成了民众监督的力量、带来了“围观改变中国”的可能。 但是,在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入侵我们的生活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至少在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方面,社交媒体平台带来的可能只是一些虚假希望。 用一个我最近思考较多的概念——韧性(resilience)——来考察,北京长峰医院火灾显示

“新闻已死”喊了很多年,更快溃败的却是社交媒体平台|免费newsletter(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