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问好|免费newsletter(053)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8 分钟阅读
问好|免费newsletter(053)
Photo by Artem Bryzgalov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已经一个月没有通过免费newsletter给你写信了。昨晚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询问,谢谢大家的牵挂,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最近没有写信(也没有更新播客)的主要原因是,在看理想app做了10集的书单节目(无限人生书单第4季“读懂新闻”),从写稿到录音花费了不少时间。今天刚刚交上最后一集的录音,下周将会正式完更。

如果说还有什么别的原因,那就是:或多或少有一些失语的感觉——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洞见可以与大家分享。针对当下的时事,该说且能说的已经说过,很多道理甚至几十年前、十几年前都已经有不少人说过。虽然过去一个月有许多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但在根子上,很多模式、规律、问题,都并不新鲜。

既然没什么新东西可讲,那么不如选择沉默,因为我想要对得起大家阅读newsletter花费的时间和注意力。

不过,昨天晚上那位读者的来信询问,让我觉得:即便只是去信问一声好,聊些有的没的,也许也是有用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护好自己的精神状态,保护好自己的内心。长期的封锁对人的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直没有得到充分讨论和重视的。尤其是那些和同学一起挤在狭小宿舍的学生,那些被迫露宿街头的同胞,那些手停口停、没有铁饭碗的劳动者。

甚至都不只是心理健康层面的影响,还包括我们的世界观。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如果被删可以点这里看备份),里面有很多洞见。我在这里最想分享的是这一段:

以上种种以保护之名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的措施……潜移默化地向他们灌输了一种扭曲的道德观和对人的定义,即人只有放弃工作、学习、文化艺术和宗教活动等等一系列社会性活动(这些活动据说是病毒传播的元凶,尤其是年轻人的’派对狂热‘成为了感染率居高不下最方便的替罪羊),他们才能成为一个道德上完善的人。然而,正是这些活动使人区别于动物。也就是说,只有当人放弃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他们才能成为大流行病期间的“新人”。

这样的论述是很深刻的——防疫措施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应该”。在一些情况下,赤裸裸的排外、歧视和暴力,可以变得“正常”和堂而皇之;而人之为人的一些基本需求和特质,则可以变成“不正常”、“不应该”乃至“不道德”的。

所以,如果你受到了长期封锁的影响,那么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是:尽量保持正常,不仅是心理健康意义上的正常,而且是人性本质上的正常。

怎样保持呢?我最近的一个心得是,沉下心来看一些好东西,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值得欣赏的智慧与美——那是我们一辈子都欣赏不完的。触发我这个想法的,是获得今年普利策新闻奖解释性报道奖的一篇文章,出自科学媒体《量子》杂志,讲的是人类迄今建造的最大的太空望远镜。我为了在付费会员通讯里面介绍这篇文章,花了快两个小时阅读,那可能是我最近花得最值的两个小时了。我在这里忍不住想要分享我翻译的文章开头给大家:

要想回头看看宇宙的婴儿时代,见证最初的星星是怎样开始闪烁的,你首先需要打磨一面像一座房子那样大的镜子。这面镜子的表面必须非常光滑——光滑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把它放大到一个大洲那么大,那么这个大洲上的山丘和峡谷的高度都不能超过你的脚踝。只有这样一面巨大而光滑的镜子,才能收集和聚焦那些从天空最远处的星系传来的微弱光线。这些光线在很久很久之前就离开了它们的源头,因此能够展示这些星系在很久很久之前的样子——那时,宇宙还很年轻。我们能看到的最微弱、最遥远的光线来自一些星系还在形成的时候,那时,神奇的力量在黑暗中共同作用,最初的一批星星开始发光。

是不是很棒?读完全文,我的感受是: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的,只要我们把时间和注意力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明天傍晚,我将会启程前往法国,参加国际传播学年会。这是我疫情以来的第一次跨国旅行,很激动,也不免有些紧张。太久没有真实地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不知道能不能找回2019年之前的感觉呢?等我回到香港之后,下一封信再和你分享吧。

向你问好。祝你无论身在何方,都可以保持内心的稳定和正常。

我最近读了……

A Teacher in China Learns the Limits of Free Expression | The New Yorker

何伟在《纽约客》的新文章,以他遭遇的举报事件为由头,对比了自己二十多年前在涪陵教书以及最近两年在川大教书的经历。就像他的所有作品一样,有的是故事和深描,没有什么黑白分明的结论——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其实更加民族主义,但是他们又有一种初入新鲜世界的好奇;现在的学生其实懂得更多,对体制的运行更谙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老大哥狂热支持者,但是他们又更加现实主义。何伟认为,高强度的竞争实际上对年轻人有一定的驯化作用。但是,他又认为,这些年轻人并没有完全被剥夺主动性,他们还是能读能写,能观察能思考。

结尾是他和川大学生媒体《常识》的同学们的对话。他发现,这些同学几乎都是女生,他接触过的女生是小粉红的概率更低。虽然不少同学觉得最后还是只能逐步适应这个体制,但仍然有一个最小的女生说,将会改变它。

The Only Five Paths China’s Economy Can Follow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北京大学教授Michael Pettis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分析。他认为前方有五个选项,有的选项会陷入更深的负债当中,有的选项能提供很好的前景然而需要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深度改革,因此最有可能的前景(也是此前几乎所有国家的共同选择)是陷入长时间的缓慢增长。

A Remedy For FOMO - NOEMA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是一种社交媒体年代常见的情绪——如果不刷朋友圈、不看微博,我是不是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

这篇文章试图给身患FOMO病的人提供一种解药,文章本身的讨论深度已经大大超过了社交媒体本身,而是到了一个哲学层面,那就是:所谓的“可能性”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心里在想“如果我看了/做了那个会怎样”的时候,这种问题是不是从根本上就是无意义的?

作者介绍了法国哲学家Henri Bergson的理论——他认为,我们的自我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成熟的,我们每做一个决定、每进行一项行动,我们的自我都会发生成长。只有发生了的行动才是有意义的,只有实现了的事情才能称为可能性。所以,去想那些“我没有做”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53次见面。如果你是从朋友转发读到的这封信,记得在下方输入自己的邮箱地址免费订阅和阅读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2.5.24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这个似乎到处都是I人的时代,既是个体层面对内向者性格特质的认可,又反映着公共生活层面的失落。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面向大众的、免费使用的平台,都不会是你能打破信息差、跻身“信息达人”行列的地方,它们只能是让你和众人变得一样、没有差别的地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阅读优质信息,品尝精品咖啡。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