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我在博士课堂上的顿悟|免费newsletter(024)

我这个中国人居然比老师这个美国人更加“个人主义”,一时间竟分不清我俩谁才更懂“美国梦”。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7 分钟阅读
我在博士课堂上的顿悟|免费newsletter(024)
Photo by John Cameron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今天,我忽然回想起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有一次在课堂上的经历。那是我在读博期间经历的很多次“顿悟”的时刻之一。

那天我们在课上讨论到新闻业的技术发展,尤其是像视频、VR、数据新闻等新的报道形式的出现。

当时我的身上还是带着比较强烈的技术乐观主义精神,总体上是非常欣喜于这些新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的,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时代的记者们应该抓住这些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做更多激动人心的探索。

但老师显然没这么乐观,他提醒说:记者并不会这些技术,需要另外再去学习。

我说:是的,所以记者应该积极去尝试学习编程之类的技术,这样才能适应技术的变化,不能积极学习新技术的记者可能会被淘汰。

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觉得我这话有任何问题。对吧?变化来了,积极应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似乎从小就是这么被教导的。

但是老师有不同意见。他说:OK,如果记者能写代码当然很好,但是,为什么要把这个责任放到个体记者的身上呢?如今,记者已经那么辛苦,收入又不高,还随时面临被裁的风险。这个媒介系统、他们所在的媒体机构,难道不是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吗?

我一时语塞。回过神来之后觉得:对啊!很有道理啊!为什么我根本就没有这么想呢?

这段不到一分钟的对话,我一直记得,因为我觉得它直接体现了两种思维的碰撞。当时,我出国两年多,身上还带着“中式思维”的印记。我惊讶地发现,我这个中国人居然比老师这个美国人更加“个人主义”。我在谈个人奋斗,他却更在意社会保障和集体责任,一时间竟分不清我俩谁才更懂“美国梦”。

其实,有一个词可以用来概括我在课堂上的发言,那就是:新自由主义。这个词你可能见过,但也可能不懂是什么意思。我在这里给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解释:新自由主义强调,全靠个人奋斗,政府和社会对这种奋斗和竞争干预得越少越好,成功了就说明你努力或者聪明,失败了,就说明你要么太懒要么太笨——明明都给你机会了,怎么还是不行?只能说明,你就是loser,就是寄生虫。

但是,一个完美的竞争环境只存在于童话故事里。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站在了不同的起点上,你和王思聪之间的竞争永远不可能是公平的。如果不对这种不平等进行干预和调节,它只会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将责任全放到个人身上,就掩盖了系统性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女性在职场上因为生育问题遭遇歧视,这难道该怪女性不够努力、不能生完孩子第二天就来上班?显然,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思考如何给女性提供更好的支持,包括生育前后的支持,以及在抚养孩子上的支持,这样才能帮助女性在职场上有更好的发挥。

在记者的这个例子里面,新自由主义会认为学习新技术是记者自己的责任,要是不会写代码,那就是记者自己不行。但恰当的思路应该是,能不能让记者拥有一段时间的带薪假期去学习这方面的技能?如何更好地支持他们的职业发展?

新自由主义对普通的劳动者是压榨性的,对少数掌握资本和权力的人则是极好的。但是,很多普通劳动者却拥有新自由主义的思维方式。

我想起这段课堂对话,是因为我刚做了一个视频,谈学术界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一点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到学者个体的身上,而应该想怎样为学者提供更好的支持。

我在视频里面提到,今年,有一份传播学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很直接,叫做《Fuck individual resilience》,大概可以翻译成《让所谓“个人适应能力”去死吧》。文章说的就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学术界更有必要提供支持性的网络,尤其是向女性、少数族裔、年轻学者提供支持,不能只是轻飘飘地说一句:你们要自己努力适应。

国际传播学会还把这个标题做成了T恤,销售的收入会用于在学术年会开会期间给学者的小孩提供保姆服务。

这则视频可以点这里看YouTube版本

愿我们可以给个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不是习惯性地问“你为什么不行”,而是去想“你还需要哪些帮助”。对别人,对自己,都是这样。

🎙【本期有声版】

和前两期一样,我也用小宇宙的试播集制作功能录制了一个有声版,如果你更想用声音的方式听我讲这一期的内容,请点击这里🔊。欢迎反馈!

我最近读了……

Bernie Sanders: Don’t Start a New Cold War With China

伯尼·桑德斯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体现了他的左翼立场。他反对20年前的贸易协定,也反对如今越来越带有敌意和对立色彩的政策倾向。

“舔狗”“吃瓜”“带节奏”…网络流行词如何污染公共讨论?

语言的腐败既是公共生活不断被败坏的表现,也会进一步让公共生活变得更加不堪。对语言的使用保持警惕和挑剔,也是构建更好的公共生活的一种途径。

资源推荐

高考填志愿:文科专业指南

又到了高考填志愿的时间。很多年前,我发起的政见CNPolitics团队曾经做过一系列关于文科专业选择的播客,涵盖了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教育学这些专业。

现在将这些播客再次分享给大家,一些内容可能已经过时,但总体上应该还是有参考价值的。网盘密码:6xeu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24次见面。如果你还没有订阅,记得在下方输入邮箱地址免费获取更新。

下周再见!

方可成

2021.6.20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