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6)中国互联网打工人的意识形态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3 分钟阅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6)中国互联网打工人的意识形态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明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30周年。这30年来,中国被互联网改变,也改变了互联网。本期会员通讯,我们来了解一篇新近发表的很有意思的研究论文,从互联网打工人(程序员、白领和工厂流水线工人)的视角出发,探寻中国互联网的意识形态。

这篇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作者是威斯敏斯特大学的那宇琦和岭南大学的潘毅。她们在深圳进行了6次焦点小组访谈——选择深圳,当然是因为那里既有高级科技公司,也有富士康工厂。在这6个焦点小组中,有2个是程序员小组(分别有5个人和6个人),2个是互联网公司白领(非程序员)小组(分别有5个人和6个人),2个是工厂流水线工人小组(分别有7个人和8个人)。

中国互联网的主流意识形态:技术民族主义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36)教皇方济各:改革、倾听、对话

“一个无家可归的老人因曝晒而死亡不是新闻,但股市下跌两个点却是新闻,怎么能这样?”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36)教皇方济各:改革、倾听、对话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2025.4)一名“陆配”在台湾写作、读博、讲单口喜剧

两岸夹缝、三重身份。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2025.4)一名“陆配”在台湾写作、读博、讲单口喜剧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34)为新闻业注入新生命的金融家

“说约翰·桑顿改变并拯救了美国新闻业并不夸张。”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34)为新闻业注入新生命的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