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和服·丁香·拉萨·高温|免费newsletter(056)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7 分钟阅读
和服·丁香·拉萨·高温|免费newsletter(056)

目录

亲爱的朋友:

最近的不少事情,都让人产生一种“会发生的事情终究还是会发生”的感叹。而理解这些事情的发生,往往并不需要复杂高深的理论,只需要简单的推理。

8月10日,苏州淮海街(日本风情街)上,一名警察高声批评一位穿和服的女孩,宣称她“寻衅滋事”,并将她带到派出所问话、翻查手机5个小时。

这件事情当然是让人极为惊讶的,它的逻辑也根本不通。但细想一下,苏州和服事件的发生其实早有预兆。如萝贝贝总结的,“从取消一个夏日祭,到夏日祭地图连起来是什么什么地图的阴谋论,再到取消漫展,然后是到漫展上给coser的食物里藏针,现在(站在日本风情街上)穿(角色造型)和服算寻衅滋事。一个月还没到。​​​​”其实还可以看得更远些,近年来以“境外势力”为核心的阴谋论,已经将民族主义之火吹到了极为旺盛的程度。与国外的任何关系,都可能被视为不忠的理由,不管这样的理由有多荒谬,也总有人为其呐喊。

事件的另一元素——“寻衅滋事罪”,也早就被质疑了很多年。批评者早已指出它的“口袋罪”问题,只不过这样的批评往往被销声。和服事件中的警察脱口而出这一罪名,也说明他心底里非常清楚“寻衅滋事”这顶大帽子的用处。

同样是在8月10日,人们发现丁香园、丁香医生、丁香妈妈、丁香生活这几个账号都被禁言。同时,不少网民传播阴谋论,试图证明丁香园是境外势力——当然,不管这些证明有多荒谬,依然广为传播。

有人感叹,丁香园这样认真做科普的团队,怎么可能也被禁言?但细想一下,之前那么多认真做内容的团队和个人账号怎么没有了,它们的消失难道又真的有什么说得过去的理由?政治化已经侵入了每一个行业、每个人的生活。无论是中医还是抗疫,这些话题都早已被上升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度。

我曾经以为丁香园会是例外。但事实证明,还是别有幻想。

8月12日,日喀则市卫健委书记、主任等5名领导干部被免职。14日,拉萨市卫健委书记、主任等3名官员被免职,原因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不到位”。

然而,公号“基本常识”认为,拉萨的防疫体系“堪称一丝不苟”,这次破防只能说明:“以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报告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新冠疫情城市防线,应对奥密克戎的冲击已经力不从心。”

奥密克戎超强的传播性为防疫体系带来的挑战,此前已经被不少人论述。“城市数据团”在4月初就曾做过数据分析:“若要用较大把握防控奥密克戎变异疫情……目前能看到的唯一方法,就是在第一例病例出现后,立刻采取全城封控。”其后我们在全国各地看到的情况,大体如是。

最近中招的不只是西藏,从海南和西北,都传来封锁的消息,以及游客被困的窘境。而这种全国轮流封的景象,多半会继续下去。

最后再来说说高温。很多地方遭遇的多年以来最热天气,令人意外吗?其实也并不。气候危机的警报早就拉响了很多年,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像去年Netflix的贺岁电影《Don’t Look Up》里面一样选择无视之,仿佛不去看它,问题就不存在。当一群青少年因为掌权的中老年人们无动于衷、行动缓慢而愤怒地发起游行,很多人报之以嘲笑,仿佛他们在杞人忧天,仿佛他们干的不是正事。只是,我想不出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存与灭亡更重要的正事了。

不知道秋凉之后,人们会不会再次把脑袋埋进沙子里?

前段时间与一位朋友聊天,他说:在目睹了包括上海封城之内的种种之后,最大的体会是,一些基本的规律其实还是成立的,并没有什么意外和例外。

眼睁睁地看着按道理会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这当然不是一件能够令人感到宽慰的事情。但是,它能够为我们确认许多基本的道理。我觉得如今这个时代,虽然世事纷纷扰扰,但却并不令人困惑,反倒是画下了一道道清晰的线条。

也许,当更多的基本道理被更多的人确认,历史的钟摆就将掉转方向吧。

🎙 播客:一名网暴受害者的讲述与思考

最近几年,“网暴”这两个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新闻里面。因为被网暴而陷入抑郁,乃至轻生,这样的悲剧正接二连三地发生。正在听节目的你,可能也认识被网暴过的朋友,甚至自己也遭遇过网暴。

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们就借由一位网暴受害者的讲述,探讨这种糟糕的现象背后的诸多问题:匿名状态下的心态,人们的道德狂欢,受害者讲述的缺失,平台的责任,法律的救助和局限,人的善意与相互支持,以及怎样塑造一个能够减少网暴的社会环境。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新闻实验室播客里面尝试做“叙事型”的探索,不再是往常那样的聊天访谈式。希望你喜欢这样的尝试~

点这里跳转小宇宙收听,或者在苹果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

我最近出现在……

二舅的故事为什么没有治愈我们?| 番外 - 放晴早安

从“拿到烂牌的人要自强不息”到“所有人都可以行动起来,让没有人拿到烂牌”。

我最近读了……

基层卫生院检测核酸的日与夜 | 谷雨

非常宝贵的记录,防疫制度下真实的基层生态。

How Harmful Is Social Media? | The New Yorker

社交媒体对公共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在人们常说的“信息回音室”等概念背后,到底有多少学术研究作为支撑?这篇文章采访了几位主要的学者,展现了这方面研究的复杂,以及确定性答案的缺失。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56次见面。如果你是从朋友转发读到的这封信,记得点这里免费订阅和阅读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2.8.18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