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01)性少数内容创作者的策略
中国的性少数内容创作者并非简单地选择顺从或对抗,而是发展出一套灵活的“变通策略”,创造性地生存和表达。
内容创作者在算法主导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需要与技术和人工斗智斗勇。对于那些创作内容被认为是“敏感”议题的创作者来说,就更是如此了。他们需要更加有策略和有创造性地发出声音并且被看见。
本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我们借由最近发表在学术期刊《Convergence》的一篇论文,了解中国的LGBTQ+(性少数)内容创作者是如何与不透明的算法机器与审核制度玩“游戏”的。论文的作者是在剑桥大学读社会学硕士的石剑南。
性少数创作者面临的三重挑战
论文研究者总结,在中国的数字空间中,性少数内容创作者面临三重挑战。它们与算法相互作用,对创作者的表达空间构成限制。
第一重挑战是“异性恋规范”(heteronormativity),也即在一个社会里不成文的“默认设置”,假设每个人都是异性恋,并且把异性恋关系和生活方式看作是正常的、理想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通常基于主流的异性恋规范进行设计和训练,这可能导致LGBTQ+内容被边缘化,难以获得推荐和曝光。比如说,平台可能会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兴趣等信息进行推荐,而这些信息往往预设了用户的异性恋身份,从而将性少数内容排除在外。
本内容需加入付费会员后查看
Unlock full access to 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 and see the entir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content.
订阅已经有账户?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