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躺平学”与“慢运动”|免费newsletter(021)

被看见的需求,被欣赏的需求,对归属感的需求,对附近性和关怀的需求,对一点点爱的需求。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5 分钟阅读
“躺平学”与“慢运动”|免费newsletter(021)
Photo by Jacalyn Beales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最近,关于“躺平”的讨论又热闹了起来。对于这届年轻人为什么选择躺平的分析已经很多(比如这里这里这里),而官媒对躺平学的批评(比如:“认命”可以,“躺平”不行)则耐人寻味,胡锡进的评论基本上就是在说:你们只敢在嘴上说说而已,第二天还是要照样起来搬砖,哈哈。

躺平是一种抵抗。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抵抗方式呢?除了躺平之外,还有其他的想象吗?

我想起在西方已经持续几十年的另一项抵抗运动:以慢(slow)为主题的运动,从1980年代的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发端,拓展到了方方面面:慢城市、慢消费、慢教育、慢时尚、慢生活、慢艺术、慢新闻……

这里的“慢”,不仅仅是与“快”相对,它针对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整套价值观。

以慢食运动为例,它开始于一个意大利人对一家麦当劳连锁餐厅的抵制。之所以要抵制麦当劳,不仅仅是因为它卖的是“快餐”,更因为它是跨国资本的代表,它的扩张威胁了本土饮食行业,将全世界卷入垃圾食品的潮流。而慢食运动提倡的是:花更多有品质的时间,用于获取、准备和分享新鲜食物,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所有人的福利,包括农民、商店、餐厅、顾客,以及整个本地社区。它并不是要追求那种富人才能拥有的高级食物享受,而是要建立一种更正义的食物秩序。

挪威哲学家Guttorm Fløistad这样形容这些层出不穷的“慢运动”:

“今天的社会给人们传达的信息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所有东西都在变化,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你要抓紧时代的列车,你就得加快速度了。然而,我们应该提醒每个人:其实,我们的基本需求从来不会变化——被看见的需求,被欣赏的需求,对归属感的需求,对附近性和关怀的需求,对一点点爱的需求。这些需求,只能通过人类关系中的慢才能获得。所以,要想掌握变化,我们首先要恢复慢速,恢复反思,恢复团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更新。”

所以,慢运动的背后说到底是对人的关注和关怀,是希望抵抗那些将人异化的力量,在放慢速度的过程中尝试重建一种秩序,提供包括尊重、归属、关爱在内的人文关怀,同时倡导人们从更长远的角度反思社会与自然。

年初我读了一本叫《慢教授》的书,作者就是从慢食运动获得启发,反思学术界的“公司化”趋势,倡导大家在教学和研究的时候都可以慢下来,做更有质量的事情,而不是不断炮制学术垃圾。

当然,慢运动至今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秩序,意大利的那间麦当劳餐厅至今仍在,读了《慢教授》的我也依然要遵从“不发表就出局”的学界规则。但是我也相信,如果没有这些形形色色的慢运动,没有人在提倡食物供应与消费中的正义问题,没有人在呼吁学术界应该警惕公司化的倾向,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糟糕,跨国垃圾食品一定更流行,我每年要完成的论文任务也一定会更繁重。

和“躺平学”相比,“慢运动”多走了一步,它不仅仅在抵制麦当劳,更在想象和实践一种更好的食物供应和消费方式。也许,在这个内卷时代的我们,可以从这些慢运动中获得一些启发。

我最近读了……

Time seems to accelerate as we get older, but there’s a tested way to tap the brakes | Aeon Videos

为什么人变老之后,会觉得时间过得更快,而小时候会觉得时间很漫长?这则4分钟的科普短视频(存放在YouTube上,墙内需要梯子观看)生动清晰地解释了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当我们的大脑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就会觉得时间更长;而当我们在重复自己熟悉的事情时,大脑就不会付出什么努力,所以就容易产生“怎么一年这么快就过去了”的感觉。

所以,即便生理寿命相同,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来“活得更久”。

Are.na

最近发现一个叫做Are.na的工具,你可以用它来收集各种内容(文字、网页、图片、视频、PDF……),按照主题进行展示。它还支持多人协作,就好像几个人一起来围绕某个主题做研究、搜资料一样。

不过我自己没有打算使用它,因为看起来它的展示方式只能是把内容按照卡片的样式一字排开,无法实现分类、分级功能。无论如何,这个页面里面有不少别人建好的主题展示,可以逛逛。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21次见面。如果你还没有订阅,记得在下方输入邮箱地址免费获取更新。

下周再见!

方可成

2021.5.30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4,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让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新一年里,继续阅读优质信息,品尝精品咖啡。

2024,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特权心理与受害者心态|免费newsletter(070)

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正在发生的战争,引发了很多的思考和讨论。这几天我也一直在阅读相关的信息,尝试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历史与现实。在这封newsletter中,我尝试提出一个很细小和具体的角度。对于极为复杂的巴以问题来说,这个角度只是一个很小的侧面,但或许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启发这个思考角度的,其实是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的经历,它和巴以问题完全无关。我们暂且叫这位同事A教授吧。 A教授说,他收到一封邮件,写信的是某所精英私立大学的本科生。学生说,在课上读到了A教授的文章,觉得很有启发,于是想问A教授是否招收研究助理,希望能有机会和A教授一起工作,接受他的指导。 A教授回信表示感谢,并且给信中提到的一些研究思路提供了反馈建议。他还说,我们学院无法招收远程的研究助理,不过他很乐意打个视频电话,看看可以怎样帮到写信的学生,能不能以某种方式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最近的研究项目里面来。 学生回信说,自己想找的是带薪的研究助理工作,希望能够参与到研究项目并且得到工资。 A教授以为这中间有什么误解——毕竟,已经明确解释过不招收远程研究助理了。于是他回信做了进一步解释:带薪研究助理的岗位是竞争很激烈的,不

特权心理与受害者心态|免费newsletter(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