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躺平学”与“慢运动”|免费newsletter(021)

被看见的需求,被欣赏的需求,对归属感的需求,对附近性和关怀的需求,对一点点爱的需求。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5 分钟阅读
“躺平学”与“慢运动”|免费newsletter(021)
Photo by Jacalyn Beales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最近,关于“躺平”的讨论又热闹了起来。对于这届年轻人为什么选择躺平的分析已经很多(比如这里这里这里),而官媒对躺平学的批评(比如:“认命”可以,“躺平”不行)则耐人寻味,胡锡进的评论基本上就是在说:你们只敢在嘴上说说而已,第二天还是要照样起来搬砖,哈哈。

躺平是一种抵抗。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抵抗方式呢?除了躺平之外,还有其他的想象吗?

我想起在西方已经持续几十年的另一项抵抗运动:以慢(slow)为主题的运动,从1980年代的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发端,拓展到了方方面面:慢城市、慢消费、慢教育、慢时尚、慢生活、慢艺术、慢新闻……

这里的“慢”,不仅仅是与“快”相对,它针对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整套价值观。

以慢食运动为例,它开始于一个意大利人对一家麦当劳连锁餐厅的抵制。之所以要抵制麦当劳,不仅仅是因为它卖的是“快餐”,更因为它是跨国资本的代表,它的扩张威胁了本土饮食行业,将全世界卷入垃圾食品的潮流。而慢食运动提倡的是:花更多有品质的时间,用于获取、准备和分享新鲜食物,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所有人的福利,包括农民、商店、餐厅、顾客,以及整个本地社区。它并不是要追求那种富人才能拥有的高级食物享受,而是要建立一种更正义的食物秩序。

挪威哲学家Guttorm Fløistad这样形容这些层出不穷的“慢运动”:

“今天的社会给人们传达的信息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所有东西都在变化,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你要抓紧时代的列车,你就得加快速度了。然而,我们应该提醒每个人:其实,我们的基本需求从来不会变化——被看见的需求,被欣赏的需求,对归属感的需求,对附近性和关怀的需求,对一点点爱的需求。这些需求,只能通过人类关系中的慢才能获得。所以,要想掌握变化,我们首先要恢复慢速,恢复反思,恢复团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更新。”

所以,慢运动的背后说到底是对人的关注和关怀,是希望抵抗那些将人异化的力量,在放慢速度的过程中尝试重建一种秩序,提供包括尊重、归属、关爱在内的人文关怀,同时倡导人们从更长远的角度反思社会与自然。

年初我读了一本叫《慢教授》的书,作者就是从慢食运动获得启发,反思学术界的“公司化”趋势,倡导大家在教学和研究的时候都可以慢下来,做更有质量的事情,而不是不断炮制学术垃圾。

当然,慢运动至今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秩序,意大利的那间麦当劳餐厅至今仍在,读了《慢教授》的我也依然要遵从“不发表就出局”的学界规则。但是我也相信,如果没有这些形形色色的慢运动,没有人在提倡食物供应与消费中的正义问题,没有人在呼吁学术界应该警惕公司化的倾向,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糟糕,跨国垃圾食品一定更流行,我每年要完成的论文任务也一定会更繁重。

和“躺平学”相比,“慢运动”多走了一步,它不仅仅在抵制麦当劳,更在想象和实践一种更好的食物供应和消费方式。也许,在这个内卷时代的我们,可以从这些慢运动中获得一些启发。

我最近读了……

Time seems to accelerate as we get older, but there’s a tested way to tap the brakes | Aeon Videos

为什么人变老之后,会觉得时间过得更快,而小时候会觉得时间很漫长?这则4分钟的科普短视频(存放在YouTube上,墙内需要梯子观看)生动清晰地解释了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当我们的大脑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就会觉得时间更长;而当我们在重复自己熟悉的事情时,大脑就不会付出什么努力,所以就容易产生“怎么一年这么快就过去了”的感觉。

所以,即便生理寿命相同,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来“活得更久”。

Are.na

最近发现一个叫做Are.na的工具,你可以用它来收集各种内容(文字、网页、图片、视频、PDF……),按照主题进行展示。它还支持多人协作,就好像几个人一起来围绕某个主题做研究、搜资料一样。

不过我自己没有打算使用它,因为看起来它的展示方式只能是把内容按照卡片的样式一字排开,无法实现分类、分级功能。无论如何,这个页面里面有不少别人建好的主题展示,可以逛逛。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21次见面。如果你还没有订阅,记得在下方输入邮箱地址免费获取更新。

下周再见!

方可成

2021.5.30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