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开学寄语:把镜子变成窗户|免费newsletter(057)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5 分钟阅读
开学寄语:把镜子变成窗户|免费newsletter(057)
Photo by Ioann-Mark Kuznietsov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开学季快乐!即便你已经不在学校,也希望“新学年开始了”这件事,能给你传递一些对未来的期待、对自己的期许。

在上周日学院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我分享的内容是:

最近我了解到一个概念,叫做“fresh start effect”,说的是在新的时间节点上——比如新年,人们会更有动力去制定新的规划,比如一年要读30本书、每周要去四次健身房等等,总之就是想要洗心革面,做一个新的自己。
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我们幸运的是:每一年有两个fresh start,一是1月1号的新年,二是9月初的新学年。我希望大家在这个时候都觉得自己充满能量,既然来到了新的学校开启新的学业,那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期待的改变。
还有20%的人是能完成自己的新年计划的!

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展开来论述怎样去设想和实践一个“新鲜的开始”。我想,它应该不仅仅是多读几本书、多去几次健身房那么简单,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应该涉及心态与观念上的转变。

之前我曾读到美国记者Sydney J. Harris的一句话:“The whol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turn mirrors into windows.” 意思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把镜子变成窗户。说这话的人虽然在三十多年前就去世了,但这句话在当下的时代依然适用,而且可能比以往还要更切中时代,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生活的就是一个到处都是镜子(被科技创造的镜子、被体制打造的镜子、被商家送到跟前的镜子),但窗户却一扇一扇地被关上的时代(他们说窗外太危险,他们说有坏人想从窗户里闯进来,他们说窗外没什么好看的,比屋里差多了)。

在镜子面前,我们看到的只有自己,不论你是沉醉于自我欣赏,还是对着镜子里的那个人自我厌恶,你的世界都是狭小的、自我确认式的。而在窗户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外面的世界,那是一种开放的体验。而教育的目的,的确就是塑造更开放的心态,带来更多元的体验。

前天开学典礼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华尔街日报》科技记者、前《MIT科技评论》资深AI编辑Karen Hao的讲座。她是工科背景,但做了记者。人们总以为她做出优秀的科技报道靠的是她的工科知识,但她说,其实不是,她做出的好报道,秘诀都在另一个词里面,那就是:empathy(同理心)。

她举了两个例子。在一个例子里,她远赴哥伦比亚,采访从委内瑞拉逃离的“ghost workers”(幽灵工作者)——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为人工智能打工的人,比如数据标注师。他们的工作重复、枯燥、辛苦,薪酬很低。她的报道关注的是因为委内瑞拉的经济崩溃而不得不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她详细描述了主人公的工作状态——每天工作到凌晨,睡觉的时候也开着电脑,音量调到最大,以便在来了任务的时候可以即时听到;平日不敢出去散步,因为她曾因为一次散步而错失了一项100美元的任务。总之,重点并不是作为技术的AI,而是AI产业里的人,尤其是那些底层的人。

在另一个例子里,她采访了曾在Facebook领导“负责任AI”团队的员工,讲述了一个有着良好意愿的团队,是如何试图从内部改变Facebook的算法,但又如何遇到重重困难的故事。这个故事跳脱了“邪恶Facebook”的脸谱化叙事,带着同理心去理解这个科技巨头里具体的人。

同理心比看见窗外的景象更进一步,还要体会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去理解。一个只有镜子的世界,是不会有同理心的存在空间的。

所以,当我在期待大家拥有一个fresh start的时候,我想我期待的是一个每个人内心里的镜子变成窗户的新开始,期待的是一个窗帘又被重新拉开、窗户又被重新开启的世界。

💌

另外,我发起的放晴公园团队推出的《放晴早安》播客正在更新开学周特别节目,欢迎通过看理想、小宇宙、苹果等app收听。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2.9.6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