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开学寄语:把镜子变成窗户|免费newsletter(057)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5 分钟阅读
开学寄语:把镜子变成窗户|免费newsletter(057)
Photo by Ioann-Mark Kuznietsov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开学季快乐!即便你已经不在学校,也希望“新学年开始了”这件事,能给你传递一些对未来的期待、对自己的期许。

在上周日学院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我分享的内容是:

最近我了解到一个概念,叫做“fresh start effect”,说的是在新的时间节点上——比如新年,人们会更有动力去制定新的规划,比如一年要读30本书、每周要去四次健身房等等,总之就是想要洗心革面,做一个新的自己。
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我们幸运的是:每一年有两个fresh start,一是1月1号的新年,二是9月初的新学年。我希望大家在这个时候都觉得自己充满能量,既然来到了新的学校开启新的学业,那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期待的改变。
还有20%的人是能完成自己的新年计划的!

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展开来论述怎样去设想和实践一个“新鲜的开始”。我想,它应该不仅仅是多读几本书、多去几次健身房那么简单,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应该涉及心态与观念上的转变。

之前我曾读到美国记者Sydney J. Harris的一句话:“The whol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turn mirrors into windows.” 意思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把镜子变成窗户。说这话的人虽然在三十多年前就去世了,但这句话在当下的时代依然适用,而且可能比以往还要更切中时代,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生活的就是一个到处都是镜子(被科技创造的镜子、被体制打造的镜子、被商家送到跟前的镜子),但窗户却一扇一扇地被关上的时代(他们说窗外太危险,他们说有坏人想从窗户里闯进来,他们说窗外没什么好看的,比屋里差多了)。

在镜子面前,我们看到的只有自己,不论你是沉醉于自我欣赏,还是对着镜子里的那个人自我厌恶,你的世界都是狭小的、自我确认式的。而在窗户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外面的世界,那是一种开放的体验。而教育的目的,的确就是塑造更开放的心态,带来更多元的体验。

前天开学典礼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华尔街日报》科技记者、前《MIT科技评论》资深AI编辑Karen Hao的讲座。她是工科背景,但做了记者。人们总以为她做出优秀的科技报道靠的是她的工科知识,但她说,其实不是,她做出的好报道,秘诀都在另一个词里面,那就是:empathy(同理心)。

她举了两个例子。在一个例子里,她远赴哥伦比亚,采访从委内瑞拉逃离的“ghost workers”(幽灵工作者)——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为人工智能打工的人,比如数据标注师。他们的工作重复、枯燥、辛苦,薪酬很低。她的报道关注的是因为委内瑞拉的经济崩溃而不得不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她详细描述了主人公的工作状态——每天工作到凌晨,睡觉的时候也开着电脑,音量调到最大,以便在来了任务的时候可以即时听到;平日不敢出去散步,因为她曾因为一次散步而错失了一项100美元的任务。总之,重点并不是作为技术的AI,而是AI产业里的人,尤其是那些底层的人。

在另一个例子里,她采访了曾在Facebook领导“负责任AI”团队的员工,讲述了一个有着良好意愿的团队,是如何试图从内部改变Facebook的算法,但又如何遇到重重困难的故事。这个故事跳脱了“邪恶Facebook”的脸谱化叙事,带着同理心去理解这个科技巨头里具体的人。

同理心比看见窗外的景象更进一步,还要体会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去理解。一个只有镜子的世界,是不会有同理心的存在空间的。

所以,当我在期待大家拥有一个fresh start的时候,我想我期待的是一个每个人内心里的镜子变成窗户的新开始,期待的是一个窗帘又被重新拉开、窗户又被重新开启的世界。

💌

另外,我发起的放晴公园团队推出的《放晴早安》播客正在更新开学周特别节目,欢迎通过看理想、小宇宙、苹果等app收听。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2.9.6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翻山越岭的意义|免费newsletter(064)

“人如何看待自己无法改变的因素,如何创造意义,都有很多可能性。”

翻山越岭的意义|免费newsletter(06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属于青年的时间与未曾抵达的未来|免费newsletter(063)

相信他们懂得关怀、拥有勇气、能够建立广泛的社群联结,相信他们会带来新的可能性。

属于青年的时间与未曾抵达的未来|免费newsletter(06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已死”喊了很多年,更快溃败的却是社交媒体平台|免费newsletter(063)

本周二(4月18日)中午,北京长峰医院发生火灾,造成至少29人死亡。从火灾发生,到当晚官媒《北京日报》发出情况通报,其间近8小时几乎没有任何信息传出,这样的静默令人愕然。 端传媒的报道很好地总结了其中可能的原因。我想基于其中的信息,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今天,当我们提到“媒体”的时候,往往可能在说两种东西,第一是生产原创新闻报道的新闻媒体(或称“机构媒体”),第二是承载巨量信息、人人皆可发言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面活跃着大量的“自媒体”。 在两者的对比之中,许多人觉得社交媒体平台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力,就像汽车胜过马车一样;它们也的确创造了更大的商业成功,吸引广告主带着钱跟机构媒体说再见;也有人觉得社交媒体的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同样超过机构媒体,因为它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降低了表达的门槛、形成了民众监督的力量、带来了“围观改变中国”的可能。 但是,在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入侵我们的生活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至少在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方面,社交媒体平台带来的可能只是一些虚假希望。 用一个我最近思考较多的概念——韧性(resilience)——来考察,北京长峰医院火灾显示

“新闻已死”喊了很多年,更快溃败的却是社交媒体平台|免费newsletter(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