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的与不会消失的|免费newsletter(013)
目录
亲爱的朋友:
这几天,从肖美丽制止餐厅二手烟开始的一众女权博主被炸号,让人看到了熟悉的套路,那就是用政治污名扣帽子+大规模举报的方法,令人销声。这种事情的荒谬之处自不必再多说,正如“回声Huisheng”在文章中写的,“没有人能逃得过网络显微镜式政审……人人都不清白,人人都有罪,包括此刻攻击肖美丽的人。但政治污名始终是选择性起效。”
在被消失的账号里,“CatchUp性别平等姐妹”被很多人认为是温和理性发声的代表。这样的号也能炸,让很多人觉得不能理解。其实游戏规则早已改变,你在社交媒体上写的内容是否理性、是否温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人想通过选择性起效的污名与举报机制,来将你噤声。
这是比具体封杀一批账号更加严重的暴力,因为它是一种关于规则的暴力。他们耀武扬威亮出的牙齿是:这里没有道理可讲,你也没有资格讲道理,后果如何,只看拳头的心情。
对于暴力的回应,是互相关心和支持,是坚韧不退让,就像很快做了新号的@CatchUp性别公正姐妹。
最近的另一则消息,让人可以对世界多一点信心:在被人为制造的分裂之下,依然有人类共通的价值和感受是不会消失的。
这则消息就是“50岁阿姨自驾游”的故事被《纽约时报》报道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们留下的积极回应。有人说,这是最近在这份报纸读到的最好的内容了。很多人从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奶奶、亲友,乃至自己。还有很多人说,他们很喜欢这种对中国“普通人”生活的报道——其实也不是普通人了,而是普通人中更酷的那些人,但肯定是在宏大议题视线之外的人生悲欢。
被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说:“一个人寻找自我的需求,并不是女权主义的特有,而是人类所共有的。”作为一名男性,他也觉得从故事中获得了深深的共鸣。
56岁退休阿姨从不幸的婚姻生活、繁杂的家庭劳动中抽身,勇敢走上自驾游的道路。如果说我们真的希望对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这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因为它的背后是一种全人类共同向往的价值,再遥远的国家里的人们也能被它鼓励。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形式的枷锁之中,打破枷锁需要勇气,也需要条件。很多人认为只有一小批幸运的人才能打破枷锁、做回自己,但已经56岁、每月领2000元退休金的苏敏阿姨也证明了她能打破枷锁,这会让更多人获得勇气和激励。
散播仇恨、制造分裂的人永远不会大获全胜,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通之处,无法被抹去。
最近另一篇令我感动的文章是《人物》杂志写大提琴家马友友的报道,它展现了一个关心人的音乐家是怎样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看过文章之后,我找了一些马友友在各种地点演奏的视频,做了一个小小的集合。
我想在这封信里特别提及的,是马友友的这段话:
“音乐的成功不在于演奏的音色多么美,乐器多么了不起,而在于它证明了,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我愿意为70个人演奏,40个人也可以,一个人也没问题,因为只要他从音乐中有所收获,我的付出就值得了。说到底,音乐是一对一的人的交流,只要有人需要它,我就会想办法给予他,音乐是我能给他人的回报。”
我想,写文章(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创作)其实也是这样。在社交媒体“10万+”的风气和注意力经济的商业模式之下,很多人写文章都是冲着那个阅读数去的,但这种追求到了畸形的程度、开始用各种哗众取宠甚至制造虚假的手段之后,也就失去了文章本身的意义。说到底,文字的目的也是交流,是让读者有所收获,不论是70个读者、40个读者,或者一个读者也没问题。只要是有意义的交流,那么对于写作者和读者来说就都是回报。
我们活在“做大做强”的思维模式下太久了,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要做大?为什么要做强?比起规模,我们更需要关心意义。
那是在很多东西都消失之后,依然会留存下来的。
我最近读了……
5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variants | Bill Gates
比尔·盖茨关于新冠病毒变异的几点解读:1️⃣变异本身并不令人意外,是必然发生的现象;2️⃣目前各地出现的变异种类非常类似,这是好消息;3️⃣虽然病毒在变异,但是结束疫情的方法没有变,那就是保持社交距离和打疫苗;4️⃣变异提醒我们,让所有地方的人都能打上疫苗是多么重要,只要有没打上疫苗的地方,更糟糕的变异就有可能出现;5️⃣下一次我们可以更好地监测变异情况。
一个网络喷子的自白
猛犸新闻和腾讯合作出品的这则视频找到了一个攻击患癌UP主的喷子,他在解释自己行为的时候给出了这些理由:现实太无聊了,网上的事情比较勾起心理起伏;现实里面做事要付出成本的,网上发表观点安全得多;她(被攻击的UP主)家里比较有钱,她从小到大想要什么有什么,对比之下,他小时候要不到东西,现在是社会中下层;家庭暴力;闲的;“正义感”:想改善网络风气(可能他觉得攻击UP主那样的人,就是改善风气)。
记者最后的总结蛮好的,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大多是扁平的人,是否能学会倾听,学会更立体地看待这个世界?
当然,这背后还有更结构性的因素:社交平台对恶的激发和保护,阶层的压迫,以及整个社会中暴力的传递。
社交媒体时代,奢侈品牌为何纷纷回归出版物?
奢侈品牌回归出版物,也是因为通过传统的出版(无论是纸质杂志还是电子杂志,还是newsletter)是“用最直接独立而不依赖平台的形式传递信息”的最好方法。这是广泛发生的“去平台化”趋势的一部分。
我最近写了……
新闻采访写作快速入门
我最近为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编写了一份新闻采访写作的快速入门,现在也免费分享给大家。里面的内容实际上都曾在新闻实验室公号上发表过,但有的发表较早,可能很多人没读过,而且现在公号也已经看不到了,所以这份pdf文件或许对大家会有些帮助。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13次见面。如果你还没有订阅,记得在下方输入邮箱地址免费获取更新。
祝阅读愉快!下周再见!
方可成
2021.4.4
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 Newsletter
订阅newsletter,通过邮件及时获取最新内容。(订阅免费,之后可以选择加入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