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500期会员通讯让我学到的事情|免费newsletter(025)
小规模但真实的陪伴,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目录
亲爱的朋友:
这周,有一件事情值得小小地纪念和庆祝一下: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发送了第500期的内容。
从2016年开始,这个会员计划已经运行了将近5年时间。计划的主体是一份付费newsletter,也就是“会员通讯”,每3-4天发送一次。此外,还有不定期举行的线上讲座、圆桌讨论,以及曾经举办过几次线下见面,还有一些抽奖活动。
今天,通过这份免费newsletter,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发送这500期会员通讯之后的一些感想和体会,想到哪写到哪吧。
1. “通讯录”?也可以吧!
“会员通讯”这个说法,我是从李如一那里学来的。他的IPN播客网络以及从“IT公论”开始的一系列会员计划,是简体中文世界的重要先驱,也是我模仿的对象。包括每年300元的会员定价,也是参考他的产品。
好玩的是,很多人会把“会员通讯”说成“会员通讯录”。其实,“通讯录”的意思应该是类似于电话号码簿的那种,但可能这三个字说得太顺口了吧,而且“录”这个字给人一种满满一本的感觉,所以我也不会去纠正大家的说法,无论是“通讯”还是“通讯录”,都没问题!
2. 作者永远是收获最大的那个人
经常有会员问:想知道会员通讯是怎么写出来的。其实,没什么神奇的,就是先广泛地去阅读那些我信赖的优质信源,包括学术论文、行业网站(比如尼曼实验室、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专业领域内的newsletter(比如platformer)等等,从中寻找选题。确定选题之后,先搜集资料,边搜集边阅读,边阅读边整理逻辑,等资料收集和阅读完毕,文章的大致逻辑框架也就有了。最后就是按照这个框架,综合各种资料,把内容填起来。
每3-4天发送一期通讯,写作强度其实很大。写得越多,我就越体会到: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读者收获了什么,作者永远是收获最大的那个人。为了能让读者明白,作者自己需要先学习,而且要了解得非常清楚才行。
而且,我要保证日常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只能给每一期通讯最多半天的写作时间。这就需要我对信息快速获取、分析和输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锻炼。
物理学家费曼曾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到的东西讲解给别人听。我非常同意他的说法。
3. 小规模但真实的陪伴,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昨天正好读到罗翔的新文章《祝各位同学一路平安》,我想不少人都能从中读到一种心有戚戚的感觉。对于认真从事内容创作的人来说,更可能会有一种物伤其类的感受。
罗翔在文中引用了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一句话:“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他说,“海量的信息只能带给人无法饮用的饥渴感”,“在虚拟世界中,我们朋友遍及世界,但也许没有多少朋友可以真正地交心。”
我觉得,会员通讯正好就是这种情况的反面。它提供的内容是有限的,每周只有2期左右,每期只有三四千字,但我希望,几乎每一个字都是清冽的甘泉。会员通讯的受众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一千多人,但大家都是真诚的、能引发共振的人。
罗翔在文章里面给大家的建议是:走进真实的世界,关注真实具体的人。我觉得非常幸运的是,通过会员通讯,我联结了一些真实具体的人,从他们那里获得了真实具体的反馈。
比如,有人会分享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困惑,也有人会告诉我他们的好消息,比如考研成功“上岸”了,比如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比如从一个和传媒完全无关的地方出发,终于进入了传媒业工作。听到这些消息,也让我觉得非常开心。虽然我不确定自己的会员通讯到底有没有帮到他们,但我知道自己分享的这份喜悦是确定的。
当然,也会有人说,因为人生状态的变化,比如工作变得非常忙,或者彻底对传媒行业心灰意冷了,所以选择不再续订了。我也非常理解,人生总是有不同的阶段,也欢迎他们随时回来。
一些人会跟我提到“陪伴”这个词。我想,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定期发送的邮件本身,就已经是很重要的陪伴了。
上周,我在会员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我将调查结果做成了一张长图,点这里可以查看,里面有统计数字,也有大家的反馈摘录。
感谢会员通讯的作者、讲座嘉宾、小助手,感谢所有支持过会员计划的朋友!
🎙【本期有声版】
和前三期一样,我也用小宇宙的试播集制作功能录制了一个有声版,如果你更想用声音的方式听我讲这一期的内容,请点击这里🔊。欢迎反馈!
我最近读了……
"I've spoken to 2,000+ people about remote work in the last 12 months A few predictions of what is likely to emerge before 2030 💻🏠🌍"
推特上一个关于居家远程办公大趋势的预测帖,要点包括:
- 人们会向小城市迁移,降低生活成本,生活品质提高,但小城市必须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和更快的网速。
- 异步工作:办公室里大家同时上下班,其实会给工作带来很多干扰,大家在家里按照不同的时间来工作,反而效率会更高。
- 人们会更积极地投入线下兴趣群体,和当地社群建立联系,摆脱孤独感。
- 公司团队将可以变得极为多元和包容,从全世界吸纳人才。
- 对工作表现的评估将更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看你在办公室待了多久、下班后是不是去陪老板喝酒了。
- 公司往往担心员工在家摸鱼,但实际上,员工在家反而可能工作更努力,以至于出现过劳。
- 省下的通勤时间相当于25天,可以用来做很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事情。
- 可以支持随处工作的房车会成为大热,特斯拉说不定会专门开发这种房车。
- 写作能力会非常非常重要,在远程办公的场景下,它的重要性远胜过口头表达能力。
Do Meditation Apps Work? - The Atlantic
这篇文章记录了疫情期间崛起的创业公司之一:Calm。这是一个帮人冥想、摆脱焦虑的付费app(15美元/月,70美元/年,400美元/终身),疫情初期的下载量大增,目前已经估值20亿美元。它的业务已经拓展到售卖冥想垫、拼图,甚至准备组织海岛放松旅行。
如作者所言,Calm的崛起充满了有趣的矛盾:它是一家硅谷创业公司,但它的核心业务是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冥想;它针对的是这个智能手机时代人们感受到的焦虑,但要使用它,你必须打开手机;它由风投资金支持,进取的资本瞄准的是丰盛的利润,而它的商业模式是教你不要做任何事情。
这家创业公司的成功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25次见面。如果你还没有订阅,记得在下方输入邮箱地址免费获取更新。
下周再见!
方可成
2021.6.27
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 Newsletter
订阅newsletter,通过邮件及时获取最新内容。(订阅免费,之后可以选择加入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