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拒绝反思是一种特权|免费newsletter(055)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6 分钟阅读
拒绝反思是一种特权|免费newsletter(055)
Photo by Kai Pilger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在新一期的新闻实验室播客里面,我和“C计划”三位联合创始人中间的两位聊了聊她们怎么在这个时代做“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点这里收听)。

C计划现在重点面向儿童,但在一开始的时候,主要的客户群体还是成人。那么,是什么样的人会付费报名学习批判性思维呢?

两位创始人告诉我,从性别上来说,有七八成都是女性。

这显然是一种不寻常的性别比例,它和知识付费的整体市场情况并不一致,而C计划的课程也显然不是亲子、健康、情感等传统意义上女性更关注的领域,反倒是思辨、逻辑等在刻板印象中更”男性化“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来学批判性思维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呢?难道是女性天生更爱思考、更爱辩论?

两位创始人给出了她们的分析:其实,批判性思维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反思自我——你需要时时警惕自己接收的信息是否准确,自己推理的逻辑是否成立,自己的思维还有什么漏洞,要怎样才能调整那些有误差的观点和有漏洞的推理。

而“反思自我”这件事,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去做——但这并不是因为女性天生如此,而是因为女性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性别。

在一个社会里面,强势群体是有不反思自我的特权的,他们制定规则,很少受到质疑和挑战;而弱势群体则习惯于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习惯于改变自己去迁就他人。

C计划也曾与知识付费领域的某头部平台接触过,但聊下来,对方的判断是:C计划的内容大概不会是他们的受众喜欢的。这个平台的用户大多是男性“成功人士”,他们乐于学习别人帮忙总结的知识点,以做到“快速学习”,但并不想听反思类的内容。

这个案例揭示出的反思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性。由此我也想到,在舆论场上,十几年前媒体还时常呼吁政府要反思政策问题,但如今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少见了。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一些人还将呼吁反思的人称为“反思怪”,毫不犹豫地提倡一种“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反思”的观点。其实这背后也是一种权力关系的此消彼长,一种权力的愈发傲慢:不允许质疑,不需要反思。

但是,长期来看,权力关系未必是固化的。具备反思能力、学习批判性思维,会让弱势群体变得强大起来,而拒绝反思则会让强势群体变得更容易犯错。我觉得,我们已经看到,女性在许多能力上已经超越男性(这一点在学校里面看得很明显,职场上和生活中也有所体现),而一些不具备反思能力的男性则成为强势群体中越来越失落的小群体。性别权力结构的改变当然不是那么快就能发生的事情,但这种“因为弱势而被迫变得更强”的现象实际上是在为权力结构的松动乃至变化建立基础。

我们还聊到了很多其他内容,包括如何通过阅读来实现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如何应对“政治抑郁”,等等。记得点这里收听,或者在苹果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

我最近出现在……

太空望远镜被微陨石砸坏了吗?兼谈媒体如何用坏消息把我们耍了

《放晴早安》第二季回归了。刚一上线就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做了一期番外吐槽。

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我们可以选择沉默吗?

接受了一个很酷的号“NOWNESS现在”的采访,谈谈网络上的发声和参与。

方可成:安倍遇刺,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这是此前一期付费的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授权给了C计划转载。想要阅读更多类似文章,可以在本网页加入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

我最近读了……

李泓冰:历史的天头地尾,是记者必须抵达的现场

《人民日报》的“大江东工作室”在上海疫情期间做过一些反映真实声音的报道,这个工作室背后的主理人是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在这篇访谈里,她阐述了自己的报道理念。我们能看到一个五十多岁老党报记者坚守的一些东西,那是从八十年代的党报传统延续下来的东西。

杀猪盘揭秘:骗你钱的人,可能是被贩卖到东南亚的受害人

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经常收到一些陌生人打招呼的消息,我从来没有回复过——幸好没有,如果真回复了,就进了骗子的圈套。这篇文章揭示了这些“杀猪盘”背后的受害者——不仅被骗的人是受害者,那些骗子很多自己也是受害者。这个角度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55次见面。如果你是从朋友转发读到的这封信,记得在下方输入自己的邮箱地址,免费订阅和阅读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2.7.27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