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科生辩护|免费newsletter(015)
目录
亲爱的朋友: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里一个热门话题是“文科生误国”。话题的缘起是央行一篇工作论文里面提到,“东南亚国家掉入中低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句话虽然只是论文最后一段的一个细节,并非文章主旨,但因为它以地图炮的形式直接针对了一个庞大群体,而“文理对立”又是容易挑起争执的话题,因此被热烈讨论了好几天。
我的朋友圈里媒体人和社科学者多,因此整体氛围自然是为文科生辩护。有说文科虽然“无用”但能提高涵养和趣味的,有批评论文作者没有搞清楚东南亚实际情况的,也有很多人转发交大教授陆铭的文章,说明文科生当上领导之后注重民生支出。
不过,我倒想为理科生说几句话,因为我觉得在这篇论文不仅黑了文科生,也黑了理科生。文章讨论的是人口问题,最后之所以要提到文科生理科生,是因为要解决老龄化背景下的生产力不足问题,理工科学生被认为是更有生产力的。
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刻板印象,仿佛理工科的主要目的就是投入生产,扮演“工具人”的角色。但是,学习理工科的目的和效果本应很多样,有的人是为了探究科学真理,比如被奇妙的数学公式吸引,想了解宇宙的历史和未来,或者只是想搞清楚野生动物的社群里发生了什么,这些都不一定能成为生产力,不知是否也会被这篇论文的作者归入耽误国家发展的行列;有的人想建造更好的大楼,但主要追求的是更绿色、更有美感、塑造对个体更友好的城市空间,而不是为了创造更多的GDP;有的人想写出更好的算法,为的是更人性地对待被算法影响的人,而不是把人困在系统里,但这样的算法很可能对公司效益和商业价值而言不是最优选择,这样的理科生在论文作者眼里算不算合格呢?
嘲笑文科生“无用”的人,往往也连带矮化、扁平化了理科生。
理科生从来就不是工具人的同义词。恰恰相反,理科生尊重科学,用数据和逻辑说话,不会甘于充当权力的工具,尤其不会扭曲科学来充当工具。理科生比其他人更懂得工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可能带来的危害,并且在数据和逻辑的支持下,可以提出改变的建议。
比如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海洋生物学家,她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揭示了杀虫剂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开启了全世界的环保运动。
再比如,最近几年关于大数据对社会的影响写得最好的书之一《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作者Cathy O'Neil是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她提醒我们,算法被应用不当,可能会成为“数学杀伤性武器”。
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博士(Anthony Fauci),曾经多次直白地批评总统和政府抗疫不力。他在参与政府抗疫的同时,也用科学直接回击川普散布的虚假信息。
说到福奇,其实李文亮和艾芬也都是理科生啊。
史上最著名的理科生爱因斯坦,是和平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他曾经写文章批评资本主义,论述社会主义可以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他还曾经和罗素共同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直接反对战争。
罗素也是理科生,他是数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坚定地支持社会正义和改革,早在一战期间就因为参与和平运动入狱半年,越战期间,89岁的他又被指控“煽动他人非和平参与反核示威”而被判两个月监禁。
罗素的老师怀特海也是兼具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身份,同时还是一名教育家。怀特海曾经说,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和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之间的对立其实是一个谬误,因为只要是合格的技术教育就必须同时有人文教育的成分,而人文教育也同时必须是技术的。我们这里大致可以将技术教育理解为理工科,人文教育理解为文科。所以按照怀特海的说法,理工科和文科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应该同时存在于完整的教育之中。
怀特海有一句名言是,“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而要能够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就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出完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几何与诗歌同样重要,自然与历史同样重要。
文科和理科之分,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必须选择一个具体的职业路径,它不应该意味着我们变成了不完整的人。无论学的是物理还是文学,一个人的底色都应该是追寻真理、讲究逻辑、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尽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在遇到不公不义的时候发言和行动。以上没有任何一点是文科生或理科生独有的特质,也不必给自己和他人打上文理的标签互相鄙视。
我最近读了……
从0到1制作深度报道播客,《报导者》是如何做到的? - 全球深度报道网
非常详细的专业播客制作经验分享。
Tales of the "News Assistants” - Chinese Storytellers
中国人如果在中国为外媒工作,那么只能担任“新闻助理”这样的职位,不能担任记者,这是中国政府的规定。这群新闻助理的故事如何?这篇文章中有几位担任过新闻助理的人的分享,其中还包括故事FM的创始人寇爱哲。文章来自在国际媒体工作的华人记者社群Chinese Storytellers的newsletter。
The People's Map of Global China
一个新上线的跟踪记录中国在海外项目的网站,由一个靠谱的中国研究者社群建立和维护。虽然是关注基建等方面的项目,但正如网站的名字所透露的,项目真正关心的是背后受到影响的具体的人,比如劳工、原住民、环境问题影响的群体等。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15次见面。欢迎将这封信转发给朋友、分享到社交媒体,欢迎邀请朋友订阅,让我们共同推动更多人来订阅(甚至是写作)中文newsletter。
如果你还没有订阅,记得在下方输入邮箱地址免费获取更新。
下周再见!
方可成
2021.4.17
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 Newsletter
订阅newsletter,通过邮件及时获取最新内容。(订阅免费,之后可以选择加入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