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播撒或守护一粒好种子|免费newsletter(020)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6 分钟阅读
播撒或守护一粒好种子|免费newsletter(020)
Photo by Noah Buscher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在对袁隆平院士的悼念文章中,很触动我的一句话是袁隆平本人说的:“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是一个质朴而美丽的比喻。其实,一个人可以播撒的种子不止一粒,可以守护的就更多了。

比如袁隆平本人,他播撒的不只是粮食的种子,还有一些至今仍为人称道的可贵品质,包括说真话,做真的研究。而1966年,袁隆平能够发表论文,则是因为有一批人“在昏乱的环境中能够保有认真的态度”(饶毅教授语),是他们守护了这粒种子。

从几年前开始,“袁隆平让你们吃得太饱了”、“就不该让你们吃这么饱”成了网络上流行的段子和表情包。可是,每次看到这种抖机灵,我总笑不出来。吃不饱饭并不是一件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而当年的灾难绝不是一件应该发生的事情;我们今天能吃饱,其实也并不是袁隆平一个人的功劳,背后既有无数其他科研人员的投入,也有经济制度的变化。

我不希望玩笑遮蔽了这些重要的问题,也不希望英雄化的叙事将粮食问题的解决简化为一个伟人的出现,同时又不去追问为什么在那之前人会吃不饱饭。我相信,这些追问和思考,也是袁隆平留给世界的种子。

💌

说到种子,我想推荐一下本学期我的本科课上的学生们写的几篇作业——他们记录的是如今已经关闭或转型的一些中国网站。页面中间的前7篇是今年的学生写的,后7篇是去年的学生写的。今后每年开课的时候,我也都会请学生继续写下去,争取建成一个小小的资料库。

这些网站,无论是电商还是社交媒体,是精英博客还是地下文艺,实际上都播撒下了很多种子。我自己在读学生写的记录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时,想起了大约10年前做《一五一十周刊》(后来改名为《CoChina周刊》)主编的事情。那时,我们每一期的编辑都会选定一个话题,然后在中文世界里面去挑选最好的文章,并请求作者授权,供我们收录结集,成为一期电子周刊,然后通过网络免费发放。虽然完全是志愿者团队,但大家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甚至超过很多专业团队。

当然,和一五一十部落一样,这份电子周刊也已经成了需要被“考古”的对象。但是我相信,它已经播撒了很多的种子,不仅是在读者的心中,而且在团队当中。当年一起做周刊的小伙伴,他们现在做的事情中也许有周刊的一点影子,即便现在没有,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也可能会闪现。

甚至,对于从来没听说过一五一十部落和周刊的年轻人来说,我也相信:如果你有兴趣做些研究,了解当年大家做的事情,说不定,也会给你做一些事情带来启发。比如,以newsletter的形式来做一份主题周刊,谁说不可能呢?

(如果真有人做了的话,记得告诉我哦~)

我最近读了……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rs | Harper's Magazine

在美国洛杉矶,去年开始出现一大批TikTok网红「公馆」——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创作,并培训新人。这些公馆吸引了来自全美的青少年,不少人辍学前来追寻网红梦。

《哈泼斯》杂志的这篇长文,记录了作者在一家网红公馆里面看到的东西:一面是热闹和繁华,这些网红就好像当年的西部淘金者一样,他们在TikTok这样的平台上圈地赚钱,有人随便拍摄一条15秒的广告视频就可以拿到几万美元;另一面则是空洞和忧伤,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而即便是有着几十上百万粉丝的年轻人,他们大多也是浮夸而肤浅,甚至很难集中注意力——比如,每次到篮球场上准备打球,吵吵闹闹分好队伍之后,还没开打,他们就被其他东西吸引,四散跑掉了。

文章的作者是一名大学老师。他在行文间,频繁回想起自己的手机上瘾的学生,以及问题重重的高等教育制度。他说,如今人们的共识似乎是:“我们的学生不是有着复杂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的人,而是填补就业市场不足的潜在劳动力。”正是因为我们人之为人的定义被扁平化了,所以,无论是那些到办公室找他诉说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是那些在网红公馆里的年轻人,他们看上去都是那么的悲伤。

曾有一个男生跟作者说,他在整个隔离期间一直躺在床上,刷TikTok、Instagram,看各种电视节目。而最让他感到慌张的是,他发现这和他疫情前的状态其实差不太多。作者跟这位男生说:你需要的也许是文学理论家肯尼斯·柏克所谓的“equipment for living”(生存所需的设备),读几本好书也许有用。

印度知名作家呼吁抵制总理莫迪新书,疫情失控下出版意味着粉饰太平

无论在哪个国家,知识分子的角色和责任都是相通的;他们会遭遇的攻击和污名化,也大抵是类似的。

Newsletter推荐

本周为大家推荐“结绳志”的newsletter。结绳志是一个以人类学为中心、内容带有学术色彩、但同时又极具公共性的小团体。从一个月之前开始运营newsletter,结绳志目前已经发送了4期内容,每一期的编辑都很用心,都有不少能够回应当下公共热点的优质内容。相信更多人的订阅会激励他们更好地写下去~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20次见面。如果你还没有订阅,记得在下方输入邮箱地址免费获取更新。

下周再见!

方可成

2021.5.23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这个似乎到处都是I人的时代,既是个体层面对内向者性格特质的认可,又反映着公共生活层面的失落。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面向大众的、免费使用的平台,都不会是你能打破信息差、跻身“信息达人”行列的地方,它们只能是让你和众人变得一样、没有差别的地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阅读优质信息,品尝精品咖啡。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