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45)匿名信源与匿名记者

许多受访人原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媒体上说过的话、留下的名字,数年后在川普2.0时代可能成为“高危记录”。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1 分钟阅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45)匿名信源与匿名记者
Photo by Martin Adams / Unsplash

一年多前,新闻报道的“匿名信源”问题曾经引发一轮热烈讨论。当时,新闻实验室也做了一期播客回应这个问题。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再来聊聊这个话题,并且将它扩展到记者本人的匿名/化名问题。我们会从美国新闻界最近的一些变化说起,然后回到简体中文世界的现实。

川普2.0时代的“删名请求”浪潮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78)五角大楼vs美国媒体

从最初对记者的公然审查,演变成了对记者和政府雇员的双重恐吓。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78)五角大楼vs美国媒体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2025.10)《田间》与全球华文媒体观察

一份关注全球华文媒体相关议题的在线刊物。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2025.10)《田间》与全球华文媒体观察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77)社交媒体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吗?

无论用户们如何憎恨它们,平台也已经攫取了几乎所有资源,令人无处可逃。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77)社交媒体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