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45)匿名信源与匿名记者

许多受访人原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媒体上说过的话、留下的名字,数年后在川普2.0时代可能成为“高危记录”。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1 分钟阅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45)匿名信源与匿名记者
Photo by Martin Adams / Unsplash

一年多前,新闻报道的“匿名信源”问题曾经引发一轮热烈讨论。当时,新闻实验室也做了一期播客回应这个问题。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再来聊聊这个话题,并且将它扩展到记者本人的匿名/化名问题。我们会从美国新闻界最近的一些变化说起,然后回到简体中文世界的现实。

川普2.0时代的“删名请求”浪潮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6)如何减少世界的撕裂

必须创造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空间。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6)如何减少世界的撕裂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5)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将关闭

消灭“思想市场”中最受信任和最具普及性的参与者,并不会使市场更自由。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5)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将关闭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4)你问我答

“通报新闻”、AI在新闻业的运用、读研规划、留学选校、解释性视频报道、香港媒体工作……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64)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