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微博会被取代吗?|免费newsletter(028)

虽然微博已是“粪坑”,但它仍然是唯一一款被授权成为广场的产品。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6 分钟阅读
微博会被取代吗?|免费newsletter(028)

目录

亲爱的朋友:

写这封newsletter的时候,都美竹曝光吴亦凡事件正在微博上迅速发酵。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吃瓜”事件,而是对可能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的曝光。都美竹的发言非常勇敢和有技巧。

我想借这个由头,聊聊微博。

从2009年诞生至今,微博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款老产品。它也曾经历起起伏伏,微信出现的时候人们猜想它会被微信取代,2013年打击自由派大V之后人们说它从此只剩下娱乐明星了。但这两个预言都被证明是错的,微信的半公开/半私密属性注定了它和微博属于不同的赛道,而告别了薛蛮子、李开复时代的微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要依赖明星和为他们做数据的粉丝,但每次公共事件发生,人们能够想到的关注和讨论平台还是只有微博——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公共事件本身就是在微博上被曝光出来的。

之前请一位资深记者到课上做分享。他说,20年前,一介平民如果有什么冤情,真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写信给媒体,盼着媒体能派记者去采访。所以,那时候他去一个偏远农村采访,全村人会杀鸡宰牛招待他,会排成长队欢迎和欢送他。而现在,这样的情景不会再出现,因为大家有了微博。当然,真正能登上热搜榜的,需要是那些能准确击中网民情绪,但又不至于引来严厉审查的事件。

尽管依然有公共价值,但直言不讳地说,我希望微博这款产品被取代。

第一个原因:微博的产品设计和运营,容纳甚至滋长了太多的仇恨言论。通俗的比喻是,微博成了“粪坑”。任何社交媒体上都肯定会有肮脏的东西,尤其是在微博这样公开的平台上,这些我们当然应该理解。但是,微博对仇恨言论(hate speech,指针对少数群体的攻击言论)几乎不存在管理;从微博CEO@来去之间的发言来看,他对仇恨言论、权力关系等概念基本不理解。最近,我会有一篇与朋友合作的新论文发表,研究的就是微博上的仇恨言论,正式发表之后会再向大家介绍。

第二个原因:微博的商业利益极大伤害了它的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没有人会期待微博做慈善。但是,微博赚钱的方式比起它模仿的Twitter来说有太多不上台面的东西。热搜榜的买卖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次吴亦凡的热搜就存在明显操纵痕迹。而因为吴亦凡事件,我去看了一眼吴亦凡的微博,发现他的微博评论无法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只能按照热度排列。这应该是新浪给明星们的特殊优待:让他们可以牢牢地在粉丝帮助之下实现控评,新发的评论等于进了黑洞,不见天日。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近两年来太多人被迫离开了微博,没离开的也有很多不再发声,平日里时间线上的内容已经越来越食之无味。

但是,如果真的要回答“微博会被取代吗”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却会是:不会。

至少,微博的广场角色无人能够取代。其实新浪微博并不是中国最早的微博客,但早于它出现的饭否等产品只能死掉,只有新浪微博可以存活,因为只有它才能和监管层之间达成默契和信任。在中国,承担广场的角色需要的是民众的认可加上监管层的授权,缺一不可。新浪微博正好具备了这两者,饭否少了后者,人民微博少了前者。短期内,难以看到其他产品有同时具备这两种条件的可能。

但微博的其他角色已经被其他产品取代,包括:对陪伴的需求,对优质内容的阅读需求,对同温层社交的需求,对陌生人社交的需求,等等,它们被微信公号、被播客、被新的社交app、被newsletter共同取代。

或许,越来越多人的使用习惯已经变成:听说有瓜了,打开微博,平时就让它安静地躺在手机的某个角落吧。

我最近读/听了……

南栅往事

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资深媒体人、原《看天下》编委、《新京报》"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老师原来曾经在东莞的一家文具厂当过4年的铣工(我都不知道“铣”这个字怎么读,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他在打工期间去当地的图书馆借书看,之后发生的故事也许叫做“知识改变命运”,也许叫做中国媒体黄金年代的一个特殊案例。但这篇记录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他拍下的那一长串工人遣散名单令人唏嘘。

Comic strip: Who needs a press pass?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的一则漫画故事,讲述了“记者证”这个东西在美国的历史,以及它背后的权力控制。

【80后传媒史・人物志】白岩松:国嘴叫不醒躺平的年轻人? - 新•井户端会议

这期播客看似讨论的是白岩松,其实是对90年代中国电视改革的精彩阐述。我在港中大开设的课程“中国内地的媒介与社会发展”中也涉及到了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但讲述远没有两位主播那么精彩。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28次见面。如果你还没有订阅,记得在下方输入邮箱地址免费获取更新。

下周再见!

方可成

2021.7.18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4,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让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新一年里,继续阅读优质信息,品尝精品咖啡。

2024,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特权心理与受害者心态|免费newsletter(070)

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正在发生的战争,引发了很多的思考和讨论。这几天我也一直在阅读相关的信息,尝试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历史与现实。在这封newsletter中,我尝试提出一个很细小和具体的角度。对于极为复杂的巴以问题来说,这个角度只是一个很小的侧面,但或许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启发这个思考角度的,其实是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的经历,它和巴以问题完全无关。我们暂且叫这位同事A教授吧。 A教授说,他收到一封邮件,写信的是某所精英私立大学的本科生。学生说,在课上读到了A教授的文章,觉得很有启发,于是想问A教授是否招收研究助理,希望能有机会和A教授一起工作,接受他的指导。 A教授回信表示感谢,并且给信中提到的一些研究思路提供了反馈建议。他还说,我们学院无法招收远程的研究助理,不过他很乐意打个视频电话,看看可以怎样帮到写信的学生,能不能以某种方式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最近的研究项目里面来。 学生回信说,自己想找的是带薪的研究助理工作,希望能够参与到研究项目并且得到工资。 A教授以为这中间有什么误解——毕竟,已经明确解释过不招收远程研究助理了。于是他回信做了进一步解释:带薪研究助理的岗位是竞争很激烈的,不

特权心理与受害者心态|免费newsletter(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