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如何面对一代人的伤口|免费newsletter(047)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6 分钟阅读
如何面对一代人的伤口|免费newsletter(047)
Photo by lucas clarysse / Unsplash

目录

亲爱的朋友:

每年在课上,我都会播放一些关于中国媒体和社会的纪录片。其中一部,是日本NHK电视台在2007-2008年制作播出的《激流中国》系列当中的第一集《某杂志编辑部60天的攻防》。

这部一小时的片子拍摄的是广州《南风窗》杂志内部的采编运作。一家中国媒体把编辑部敞开来,让一家外国媒体去参与选题会、跟着记者采访、自由拍摄,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那是在加入WTO之后、北京奥运之前中国与世界的蜜月期,在短暂的窗口中留下了这样宝贵的记录。

纪录片中重点呈现了《南风窗》当时在做的几个选题。有的选题在报道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而阻力不仅仅来自政府,更是来自杂志的大金主:广告商。有的报道虽然遭遇了当地宣传部的跟踪和阻挠,但最终还是发出了稿子,那就是记者石破所写的《尴尬的榜样:郜艳敏,被拐来的教师》。

是的,那是15年前的媒体对一名被拐卖到农村当媳妇的女性的报道。在举国关注徐州丰县被铁链拴起的八孩母亲的当下,读起这篇旧文,让人感受到:拐卖问题的伤痕如此之深,苦难如此之重。

出生在河南的郜艳敏被拐后,三次被转手,最终被卖到到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她多次自杀未遂,母亲在悲伤中死去。她的故事和丰县女子的故事略有不同在于:初中毕业的郜艳敏是当地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她在村里的小学当老师,并且真心喜欢上这份工作,还在村里开办了扫盲班。

讽刺的是:郜艳敏在2007年1月当选了“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当地精心挑选和展示了一个正能量的故事,却对背后的苦难避而不谈。

《南风窗》的报道发表后,《南方都市报》在评论版面刊发了鄢烈山的文章《反人民的邪恶势力》。这样措辞严厉的评论,在今天也很少见了。

在昨晚发送的新闻实验室付费会员通讯里面,我分析了丰县事件中的媒体、舆论以及背后的治理逻辑。我的一个观点是:20多天的群情汹涌之下无结论,其实体现了一种傲慢,而这种傲慢可能是监督制衡的声音日益稀缺的后果。

其实,这本算不上是一道超高难度的题,因为拐卖妇女是1990年代左右猖獗的现象,现在已经几乎绝迹,它不是那些现在依然在发生的棘手问题。《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的报道里就曾说,“郜艳敏是村里最后一个被买来的姑娘”。

所以,这既是一个当下的舆论热点,也是一个如何对待历史伤口的问题。这样一代被拐卖的女性已经步入中老年,再过数十年,她们将成为历史。到时候,她们的故事是否会被彻底遗忘?

历史的伤口又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它也会让当下的人心有戚戚,因为如果历史的问题都无法给一个交代,当下的问题是否又能得到妥善的回答?如果当下的问题无法回答,那当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又是否有信心觉得后人可以诚恳面对这些伤口?

我想这可能是不少人在关注着丰县的时候,心里隐藏的感受吧。

🎙播客:“知识分子”主编谈知识分子

在千千万万的简体中文内容创作团队中,“知识分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有一张认真的脸孔,传递可信赖的信息,更希望传递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批判质疑的精神。

这个关注科学、人文、思想的科学传播平台,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在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中,我和“知识分子”团队的主编陈晓雪聊了聊这个团队是如何运作的,在今天的环境下怎样做科学传播,以及到底什么才是知识分子。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PodcastSpotify及各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本期播客。新闻实验室播客的RSS地址是:https://feed.xyzfm.space/xxkgbvrglujv

暑期研究项目招生

SURP Summer Research@CUHK

海外高校在读的本科生,可以申请港中大的这个暑期研究项目,我会招收2-4人加入我的关于中国媒体的研究项目。不收学费,可获学分。线上或者线下参与均可。欢迎转发给感兴趣的朋友~

我最近读了……

400万社区工作者是如何被“逼”疯的?

无论是疫情“清零”,还是其他许多艰巨的任务,其实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在这些人的身上。这也是中国式清零无法被其他国家和地区复制的重要原因。

全球右翼观察|AI假新闻、定点网暴、僵尸水军:印度教右翼与高科技的结合

近年来,人们把欧美的极右翼或另类右翼当成严肃现象和最“前沿”的政治问题。但也许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像印度这样的原先的“第三世界”国家,技术和右翼政治的结合其实更为激进。

华裔科学家钱卓:无国可归的才情 — ProPublica

美国调查新闻网站ProPublica少有的一篇有中文翻译的稿件,深入调查了中美两国政治冲突之下的一位华裔科学家,没有下什么判断,只是提供了更全面和复杂的信息供人们理解。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47次见面。如果你是从朋友转发读到的这封信,记得在下方输入邮箱免费订阅和阅读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2.2.19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