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为什么最好不要用“女士们、先生们”开场|免费newsletter(065)

我们太习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误以为那是所有人的共同选择。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2 分钟阅读
为什么最好不要用“女士们、先生们”开场|免费newsletter(065)
Photo by Jess Bailey / Unsplash

目录

发送上一封信的时候,我正准备启程去加拿大开国际传播学年会。现在,会议结束已经一周多,我也基本从时差和会议期间的高强度社交当中缓过劲来。在这封信里,我想分享自己在这次会上的一些观察——无关学术,无关专业,而是关于一个国际学术组织是如何努力迈向多元、包容的。

会议期间的某天早晨八点多,我被会议酒店响起的火警吵醒。震耳欲聋的警报声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休息,也使得早间的会议被迫推迟。事后我们得知,那是一场虚惊,原来是有无家可归人士在安装了烟雾报警器的地方吸烟导致的。火警期间,酒店工作人员多次通过广播向大家介绍情况,诸如消防队正在赶来、请大家等候通知之类。

火警事件过去一天后,会议组织者——国际传播学会给大家发消息,说已经向酒店提出了交涉,一是对过长的处理时间表示不满,二是对工作人员的通知方式表示抗议。

什么通知方式呢?原来,在每一次广播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会以“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开头。国际传播学会认为,这种称呼方式排斥了非二元性别认同的参会者,没有做到对各类身份群体的inclusiveness(接纳、包容)。更合适的说法?直接用“everyone”、“dear guests”就好了。

国际传播学会提出这样的抗议,也并不令人惊讶。只要在会场上多加观察,就会发现,会议组织者在接纳、包容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在稍大一些的会议室里面,最前排中央的两把椅子,椅背会有蓝色的套子,上面写着提示:这是给听障人士优先使用的位置。他们需要在这些位置上才好看清和读懂发言者的唇语。

在我参加的一个panel里面,最先宣讲论文的是一名坐着电动轮椅的残障人士,他的论文合作者则是一名亚裔女性。两人的论文研究的是城市里的公园是否真的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他们以残障人士和有色人种女性的身份,在公园里发现和体验到了不少对自己不便利和具备排斥性的地方。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和残障人士在一个panel,也是我此次会议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这次会上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在每天的会议开始时,都要先读一段“原住民土地确认(land acknowledgement)”,表示脚下的这片土地原来是属于哪些原住民群体的。整个大会的开幕式上,亦邀请了原住民表演团体来演出。当然,“土地确认”属于加拿大政府的要求,并非会议组织者的行为。

开幕式表演

这些试图接纳和尊重多元少数族群的细节在一些人看来也许属于“表面文章”、“形式主义”,但对于长期被忽略和排斥的弱势群体来说,有表面文章总好过没有。只是,不能让表面文章代替了系统性的变革。

同样是在这次大会上,也有的领域即便是表面文章都还没有做好。最典型的就是对非美国、非西方学者和学术的态度。开幕环节被邀请到台上高谈阔论的,全都是任教于美国大学的老师,这与去年的情形几乎如出一辙。在不少子领域的分会上,欧美白人学者占据了发言者和获奖者的绝对多数。即便是在数字上,也没有做太多的表面文章。

这也说明,在多元和包容方面,每个人和组织都有盲点存在。对性别、种族、残障敏感的西方进步主义者,对国际语境下的多元却并不一定有足够的了解。或者即便有所了解,也没有找到有效改变的方法。

其实回想起在每一次国际会议上的经历,我觉得专为社交而设置的“reception(招待酒会)”环节其实并不inclusive,因为那是一种典型的美式社交方式,最游刃有余的是端着葡萄酒游走于人群中、在嘈杂的背景音中和所有人谈笑风生的大嗓门外向型人。可以猜想,一场场的reception就是他们的乐园(或者用现在的说法,是他们的“快乐老家”),是他们的充电桩。可是,作为内向、中气不足且不喜欢喝酒型人,reception其实是一种令人压力山大乃至感到深深恐惧的存在,硬着头皮参加之后便是电量耗光的状态。

如果有一种更适合内向型人的安静社交方式,会不会更加包容和接纳呢?在国际会议上盛行的美式reception,是不是因为美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的需求和其他的形式呢?这样想来,多元包容性的议题真的不仅仅限于大家最熟悉的性别、种族、性向、残障等领域,而是存在于你可能想不到的诸多维度上。我们太习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误以为那是所有人的共同选择,殊不知许多人都在一定维度上感到了自己被排斥,是时候从各个维度上反思这种预设了。

🖋️几处痕迹

“吴谢宇弑母案”报道为什么引发争议?
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是不支持灰度讨论的

👆 谈吴谢宇弑母案的深度报道引发的新闻伦理争议。更多延展性的思考,可以参见第679期会员通讯

21. 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 方可成、张国才
听《公司茶水间》上小宇宙。 这是由辉瑞中国联合看理想共同出品的一档有故事、有内容、有洞察的职场播客,每周一更新。我们在这里分享打工人的不同困境,也一起寻找解法和共鸣,让每个人都可以懂了、会了、不累了。茶水间里的主持人是辉瑞中国HR袁梦,第一季常驻嘉宾是职业教练雯雯,第二季常驻嘉宾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每集节目我们会邀请不同职场新人来提出问题,再由资深职场人提供答案和经验。你会见到许多看理想的老朋友,庞颖、颠颠、东东枪,也会遇见来自辉瑞的新朋友,小宋、帆帆。每个职场“老鸟”都曾是职场“菜鸟”,如果他们可以分享一些经验,“菜鸟”们或许可以拥有一个更健康快乐的职场。本节目由…

👆 在“公司茶水间”播客聊AI,这个话题可能一整年(甚至很多年)都会是热点。

🔥几则推荐

BBC纪录片:追查“痴汉”──谁在售卖性侵偷拍影片 - BBC News 中文
互联网上,数以千计的东亚女性在公共场所遭性侵犯的影片正被出售。运营这些网站的幕后主谋究竟是谁?“BBC之眼”经过一年的卧底调查,带你走进这个黑暗而扭曲的世界。

👆 BBC对贩卖性侵偷拍影片生意的重磅调查,揭开了活跃于中日两地的团伙。而其引发的后续反应,也令人看到性暴力的加害者和包庇者都有哪些。

MeToo在台灣 | 新聞專題 | 中央社 CNA
#MeToo是社群媒體上用於譴責性侵害與性騷擾的主題標籤,源自於好萊塢製片大亨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利用權勢侵犯多名女性事件。

👆 最近一周,台湾的#MeToo运动迎来了一次大爆发,从海峡这边看过去,可以发现许多似曾相识的元素:被指控的性骚扰者如何自辩,围观者如何要求“实锤”和质疑“舆论审判”,受害者如何互相联结……

Read Something Wonderful

👆 阅读工具Matter推出的新网站,集合了不少经典的、不会过时的文章作品。在追逐新闻热点的阅读习惯面前,为大家提供了另一条道路。中文世界能有这样的产品吗?很难——经典的好文章是有的,但很多都已经404,还有更多困在各类app的围墙花园里。

👀几期近来的会员通讯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7)网络道德警察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通过一篇最近发表的论文,为大家理解发生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8)香港记者的风险管理
香港新闻界是如何感受水温、应对变化的。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9)吴谢宇案与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就是一个充满了灰度的世界,这里很少有纯黑和纯白。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0)高考作文:人·技术·时间
包括智能手机、高铁、网购在内的种种技术帮我们省了大量时间,可是为什么我们反而觉得更忙了?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65次见面。欢迎通过各种渠道转发(从邮箱里点击最上面的大标题就可以获得本期newsletter的网址)。

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查看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3.6.11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这个似乎到处都是I人的时代,既是个体层面对内向者性格特质的认可,又反映着公共生活层面的失落。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面向大众的、免费使用的平台,都不会是你能打破信息差、跻身“信息达人”行列的地方,它们只能是让你和众人变得一样、没有差别的地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阅读优质信息,品尝精品咖啡。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