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8)口罩、传播与社会

完全成长于疫情时期的儿童可能会因为习惯观察佩戴了口罩的人脸,而习得和发展出不同的情绪识别模式。这对于他们的社交模式、情绪沟通也许会有长远的、还未可知的影响。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5 分钟阅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8)口罩、传播与社会
Photo by Volodymyr Hryshchenko / Unsplash

2023年3月1日,香港维持了近千日的口罩令全面撤销。除进入医疗设施及院舍外,市民们在室内、户外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均无需佩戴口罩。这标志着香港作为全球最后放开口罩令的地区之一,也解除了全部防疫措施。

口罩作为WHO官方推荐的防疫措施之一,也曾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有过不同的意涵。本期会员通讯,我们聊聊口罩这个陪伴了我们三年的生活习惯究竟怎样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社交生活,背后又有怎样的社会意涵和政治纷争。

佩戴口罩会影响人们的情绪识别和沟通吗?

一个人的脸部能够传达大量的社会和身份信息,例如种族、年龄、性别和情绪状态等。研究表明,戴口罩会阻碍人们的面部处理能力,进而影响到识别身份、人脸记忆、情绪表达、语言沟通的能力。

其中,情绪推断(emotion inferences)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它需要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脸部表情、言语、肢体动作、所处情境等线索,去理解他人的情绪。

一篇发表于学术期刊《Cerebral Cortex》上的综述文章《Reading Covered Faces》总结道,人们在佩戴口罩时仍然能识别出他人的基本情绪,但情绪的识别准确度会下降,传递出的情绪强度变弱,也让对方感觉到的情绪真实性和感染力变低。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81)中国如何管控外国记者

通过制造一种高度不确定的氛围,间接影响和限制记者的报道行为。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81)中国如何管控外国记者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80)你问我答

如何判断论文/新闻的真假、始祖鸟和蔡国强的烟花事件、毕业生的作品、什么是好工作、JK·罗琳和艾玛·沃森的争执……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80)你问我答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79)《生成式AI与新闻》2025报告

在公众眼中,新闻业拥抱AI更像是一场为了削减成本、追求效率的商业行为,而非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和新闻价值。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79)《生成式AI与新闻》2025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