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奥本海默》背后的故事:为科学的尊严拨乱反正|免费newsletter(067)

《奥本海默》电影原著,是在控诉那些以“忠诚”、“安全”为名猎杀知识分子的行动。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20 分钟阅读
《奥本海默》背后的故事:为科学的尊严拨乱反正|免费newsletter(067)

目录

一个月没有写信,希望大家一切都好。这个七月,我经历了不少家事和研究上的事务,最近才回到香港,为新学期做准备。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奥本海默》,看完之后脑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诺兰为什么想在这个时候拍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以下无重要剧透,只是一些基本历史事实)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是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领导者,但他在二战后的麦卡锡主义时期,成为被怀疑、指责、迫害的主要受害者之一。麦卡锡主义是美国政治史上一段陷入妄想、癫狂的时期,以“国家安全”的名义,用莫须有的罪名将不少人打成叛国者。用中国人熟悉的框架去理解,中国搞了“反右”运动,把各种知识分子打成“右派”,而美国人则搞了“反左”运动,把包括奥本海默在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知识分子打成“共产主义分子”——两件事情虽然方向看起来截然相反,但内核是共通的,那就是政治挂帅、立场先行、疑罪从有、无法讲理,尤其羞辱和打击的是专业人士、知识分子。当然,“反右”及之后的一系列运动在残暴程度上要远胜于麦卡锡主义。(如果想了解麦卡锡主义时期的新闻界,可以看看乔治·克鲁尼的电影《晚安,好运》)。

如今旧事重提,诺兰是在当下这个时代看到了麦卡锡主义阴魂不散的影子吗?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美国政治又有了多疑、猎巫的迹象。不过,诺兰自己似乎没有公开这样表示过,他只是,自己想要拍有意思的、有复杂性的人,而奥本海默正好符合这个标准,因为他的身上充满了模糊和自相矛盾。

也许导演关心的确实只是人物本身的复杂性。不过,通过更多的阅读,我发现,电影原著《美国的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的作者之所以要书写奥本海默的人生,正是因为他们关心科学的精神、知识的价值,因为针对知识分子的猎巫运动让他们深恶痛绝,因为他们想要为受害于麦卡锡主义的科学家“拨乱反正”。

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第二年获得了普利策奖。

我从这本书的作者之一Kai Bird给《纽约客》杂志撰写的文章中,了解到了他们是如何在书籍出版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屡败屡战地为奥本海默“拨乱反正”的。

正如书中和电影中记录的,奥本海默遭受的最大不公正待遇,是1954年在经历了极度不公正的听证会之后,被撤销安全许可,使他无法再接触到美国政府的核机密。书的两位作者希望美国政府能够撤销这一错误决定——尽管奥本海默早已在1967年去世,但这一正名的举动依然很有意义。

他们一开始希望通过起诉美国政府的方式来迫使其行动,并且联系了华盛顿的一家知名律所。然而,该律所最终决定放弃此案,原因是它的一位合伙人的父亲居然就是当时主持针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的人——美国政界就是这样一个小圈子。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律师朋友也表示:法律途径很难走通。于是,他们改变了方式,希望通过同情奥本海默的参议员来给政府写信。恰在那时,他们得知也有其他人在做一样的事情——2011年,有参议员给奥巴马任命的能源部长朱棣文写信,呼吁能源部撤销1954年的决定。然而,这个请求被朱棣文拒绝了。

朱棣文的继任者Ernest Moniz,也拒绝了两位作者通过另一位参议员写信发出的请求,他给出的理由是“法律顾问的建议”。这位部长后来建议说:不如我们以奥本海默的名字建立一个奖学金吧!但在两位作者看来,这根本就是毫无诚意也没有意义的做法。

他们并没有放弃。2016年,他们又在政界朋友的帮助下,给奥巴马总统直接送去了一封有四位议员签名的信,希望他能签署行政令,撤销1954年的决定。然而,奥巴马始终没有给出答复。很快,川普上台,两位作者只能搁置这件事。

2021年,拜登上台,这又让作者重燃希望。6月,四位参议员签名的信件送给了拜登,然而又是石沉大海,据接近拜登的人表示,情况很不乐观,他很可能会拒绝。

于是他们决定,放弃总统,再次回到能源部。这次,新上任的部长叫Jennifer Granholm。为了更有胜算,他们进一步修改了信件的内容,并且获得了多达43位参议员的签名,还获得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也就是奥本海默领导原子弹研发的实验室)现任和多位前任负责人的签名。

这里发生了一个与电影《奥本海默》有关的插曲——本来,实验室现任主任不同意关于撤销1954年决定的请求,他觉得一份官方道歉就可以了。书的作者Kai Bird当时正好应诺兰的邀请,到洛斯阿拉莫斯参观片场。借此机会,他见到了实验室主任,并且成功说服了他支持这封联名信。

2022年9月,这份签满了许许多多重量级名字的沉甸甸的信被送到了能源部长的手中。部长同时还阅读了《美国的普罗米修斯》一书。她最终决定:撤销1954年的错误决定。至此,历时十几年的努力终于胜利,奥本海默正式被美国政府“拨乱反正”了。遗憾的是,书的另一位作者Martin J. Sherwin没有看到这一幕——他在2021年10月因为肺癌去世了。

显然,两位作者不仅是奥本海默生平的记录者,他们对于奥本海默遭遇的不公待遇投入了相当多的私人感情。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Kai Bird的文章中其实说得很直白:1954年,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被错误指控、公开羞辱,这等于是给所有的科学家送上了一个警告——你们不要参与政治了,你们不要当公共知识分子了。而这,正是奥本海默案的最大悲剧——它打击了这个社会对科学问题进行理性、诚实辩论的能力。

“悲哀的是,奥本海默的人生与我们当前的政治困境息息相关。他被一场充斥着无知、反智和仇外煽动者的政治运动所摧毁。”

所以,《奥本海默》电影原著,是在控诉那些以“忠诚”、“安全”为名猎杀知识分子的行动。作者们最终胜利的正名努力,则是希望我们依然拥有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可以开诚布公讨论问题,而不必担心被构陷、被猎巫的环境。

🎙️播客上新


记者转型的道路千千万,但有一种路径估计你还没有见到过:转型为织物艺术家(textile artist),从以文字为表达方式,转变为通过纺线、染色、织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邀请了从记者转型织物艺术家的林绮晴,请她谈谈自己为何转型、如何转型,以及如何看待织物这种新的表达途径。

从记者转型织物艺术家:在织布机上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新闻实验室36
听《新闻实验室》上小宇宙。 这里是传播学研究者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与你一起聊聊传媒、科技等话题。 💌 了解更多,请订阅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https://newsletter.newslab.info/

欢迎在苹果Podcast、Spotify、小宇宙等播客客户端订阅新闻实验室播客,适用于泛用型播客客户端的rss地址是:https://feed.xyzfm.space/xxkgbvrglujv

🎁 推荐与福利

我的好朋友、《不合时宜》主播王磬最近在看理想推出了关于欧洲的书单节目《欧洲折叠:无限人生书单第13季》。

我给这一季的节目做了一个推荐。在今天的世界里,欧洲可以在中美两极之外,提供另一种可能性。近几年,中美之间尽管有很多摩擦,但我觉得,这两个国家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反倒是欧洲独辟蹊径,可以成为让中国人想象另一种可能的起点。

从即日起,新加入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年付)的前10位朋友,每人可以获得《欧洲折叠》的节目兑换码一枚,原价48元。具体规则是:

  • 加入新闻实验室年付会员(点下面的按钮加入新系统会员,或点这里阅读加入旧系统的方式
  • 用刚刚加入会员的邮箱(加入新旧系统均可)给 join@newslab.info 写一封邮件,注明「领取欧洲折叠节目兑换码」。

以上福利仅针对目前不是会员的新朋友。老会员们也不用着急,明天的会员通讯里面会有专门针对老会员的抽奖活动哦~

🔥几则推荐


📣 注意啦:从两周前开始,我会在新闻实验室的Instagram账号Threads账号上推荐每周值得一读/听/看的媒体内容。欢迎关注和推荐其他好内容~

韧性的艺术:废除警察城运动的启示
端传媒版本: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0717-international-cop-city/ 2023年6月6日凌晨,在聆听了连续15个小时一边倒反对的公众陈述和抗议后,美国民主党主导的亚特兰大市议会还是以11比4的投票,通过了被行动者称为“警察城(Cop City)”项目的巨额拨款。 警察城(Cop City)在官方文件中叫做“亚特兰大公共安全训练中心(Atlanta Public Safety Training Center)”,是当地计划在南部森林区和靠近黑人聚居区兴建的训练警察和消防员的大型军事化基地,将先后借债投入9千万美金,占地…

👆 对美国过去两年多的“废除警察城”运动的详细介绍。这场知名度较低的运动,也启发着我们对社会抗争的新理解和新想象。

流量怪力
在高中生胡鑫宇遗体被发现的5个月后,为什么关于他的谣言还在传播?追溯源头我们发现,这起事件极度发酵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推手。

👆叙事型播客《跳进兔子洞》的一周连载,回顾了胡鑫宇自杀事件当中,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规则如何催生了编造传播各种虚假信息的群魔乱舞。

一个环卫女工决定反抗
已经没有谁能轻易为难她了。

👆发生在体制内部的MeToo故事,尽管只是环卫站这个最微不足道的体制部分。

众筹教师幸福手账
我希望教师心理健康的意识能触达到更多人;老师们能利用手账中的自助工具看到压力作用在自己身上出现的反应,反思在学校工作经验,理解自己的情绪、心理、生理需求需要关照,以及掌握相应策略去行动。

👆读者刘浏曾经通过我的这份newsletter征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了支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项目。现在,项目已经有了一些具体的产品,再次友情推荐一下~

👀几期近来的会员通讯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5)美国记者报道中国80年
从几个重要历史时间段,了解美国记者报道中国的故事。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6)中国互联网打工人的意识形态
明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30周年。这30年来,中国被互联网改变,也改变了互联网。本期会员通讯,我们来了解一篇新近发表的很有意思的研究论文,从互联网打工人(程序员、白领和工厂流水线工人)的视角出发,探寻中国互联网的意识形态。 这篇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作者是威斯敏斯特大学的那宇琦和岭南大学的潘毅。她们在深圳进行了6次焦点小组访谈——选择深圳,当然是因为那里既有高级科技公司,也有富士康工厂。在这6个焦点小组中,有2个是程序员小组(分别有5个人和6个人),2个是互联网公司白领(非程序员)小组(分别有5个人和6个人),2个是工厂流水线工人小组(分别…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7)Threads会是更好的社交媒体吗?
本周,社交媒体世界里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重要平台。美国当地时间7月5日晚上,Meta旗下的Instagram正式推出了一款名为Threads的新app。Threads的基本定位是:文字社交、公共讨论——换句话说,就是抢Twitter的生意。 Threads上线第一天,就吸引了几千万人注册,成为有史以来最快受到热捧的app,风头甚至超过了ChatGPT。新闻实验室也是第一天入驻Threads的几千万账号之一(用户名与Instagram账号一致,都是@hi.newslab),并且发布了一则简明的《关于Threads的常见问答》,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做了分析。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再来深入聊聊这个新的社交…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8)美国《国家地理》裁员风波
6月底,美国多家媒体报道了老牌杂志《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裁员的消息。中文社交媒体上也流传着关于它的诸多传言:有的说《国家地理》将全面停刊,有的说它将停止发行纸刊并全面转型线上订阅,还有的说《国家地理》裁掉了所有员工。 不少传闻后来都被澄清为假——《国家地理》并没有停刊,也没有停止发行纸质版本,只是将停止报刊亭渠道的发行。《国家地理》杂志总体发行量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读者直接订阅,报刊亭渠道只占很小一部分。并且,今后杂志的特刊仍将出现在报摊上。 不过,这本135岁的老牌杂志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况的确值得详细了解。本期会员通讯,我们就从这次裁员风波入手,深入谈谈《国家…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9)短视频改变出版业
本月初,《纽约时报》曝出消息:字节跳动准备在美国成立出版社,进军图书出版业务。 这家互联网巨头之所以要做出版,是因为它旗下的TikTok(抖音海外版)上有海量关于图书推荐和点评的短视频内容,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书籍为中心的用户社群。 这是短视频改变出版业的一个最新重大案例。本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我们就来聊聊TikTok和出版业的关系,看看短视频重塑了哪些逻辑。 BookTok:短视频造就超级畅销书 不少人对短视频平台的印象是:纯娱乐消遣。不过,在风靡全球的短视频平台TikTok上,也出现了一个庞大的读书群体。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90)BBC顶级主播性丑闻风波
从这一风波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英国媒体生态的许多个侧面:默多克旗下小报的文化、公共媒体BBC的牌照费争议、新闻主播的道德要求、媒体如何自我监督……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91)斯坦福校长被学生媒体拉下马
一家学生媒体的大一记者能够扳倒校长,靠的大概有两个关键词:专业、独立。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92)Signal:无政府主义app走向大众
今天的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我们来聊聊Signal——一款也许你正在使用的聊天软件。 如果你是Signal的用户,那么很大概率你使用它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安全性——在市面上的各类聊天工具中,Signal的加密性、安全性、隐私性最高,你和朋友之间的聊天没有其他人能看到或者破解。相比之下,WhatsApp和iMessage都要略逊一筹,Telegram的安全性则更差,至于微信则基本等于裸奔。 Signal在2021年底时月活用户数已经达到4000万。它被包括斯诺登在内的人士推荐使用,也是世界顶尖媒体的调查记者用来安全获取爆料信息的途径。这款app的开发者信奉无政府主义理念,但他也非常清楚无政府主义者…

记得,从即日起,新加入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年付)的前10位朋友,每人可以获得《欧洲折叠》的节目兑换码一枚哦~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67次见面。欢迎通过各种渠道转发(从邮箱里点击最上面的大标题就可以获得本期newsletter的网址)。

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查看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3.7.31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4的一份榜单与2025的一个计划|免费newsletter(075)

希望2025年,我们真的可以线下相见。

2024的一份榜单与2025的一个计划|免费newsletter(075)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这个似乎到处都是I人的时代,既是个体层面对内向者性格特质的认可,又反映着公共生活层面的失落。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面向大众的、免费使用的平台,都不会是你能打破信息差、跻身“信息达人”行列的地方,它们只能是让你和众人变得一样、没有差别的地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