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87)记者可以和采访对象发生亲密关系吗?
让我们把标题里的这个问题说得更直白一点:记者可以和采访对象上床吗? 这个问题的教科书答案当然是:不可以,这会影响报道的公正性。 如果这个“No”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那就好了。可是,实际情况却是错综复杂,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亲密关系难以禁绝,这中间牵涉了记者和信源之间关系的微妙之处,同时又与社会对女性的物化相关联。 最新的一个案例是:《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不是《纽约客》)记者Olivia Nuzzi承认,在小罗伯特·F·肯尼迪竞选总统期间,她与这位有妇之夫有不恰当的“私人关系”。尽管31岁的她称这段关系只是精神上的,并未发展到肉体层面,但这个消息仍然震惊了美国政界和媒体界。今年70岁的小罗伯特·F·肯尼迪是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侄子,他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与本届大选,一度获得了10%的民意支持率,直到前不久才退出竞选并宣布支持川普,而Olivia Nuzzi正是驻扎在首都华盛顿的政治记者,这中间的利益冲突显而易见——她下笔时会不会对肯尼迪、对川普客气一点,对拜登、对贺锦丽苛刻一点,很难说清楚。 本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我们就以此事为由头,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82)中非关系的一个侧面:培训非洲记者做正面报道
过去几天,来自50多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和高级官员齐聚北京,参加中非合作论坛。根据官方的说法,这次论坛将中国与非洲的整体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并且通过了未来3年加强中非合作的《北京宣言》和《行动计划》。 外界关注最多的,是中国政府向非洲提供360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资金支持。不过,中非关系远非只有经济上的援助。官方还非常强调“文明互鉴”、“打造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推动“人文交流”等。 具体到媒体领域,中国实际上已经长期通过培训非洲记者的方式在影响非洲的新闻业,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这些培训到底对非洲记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期会员通讯,我们来通过最近出版的一篇学术论文来了解这个中非关系的侧面。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66)假如新闻专业毕业生才能当记者
记者需要具备怎样的从业资格?这个问题时常被拿到公共空间中讨论。 在会员通讯第383期中,我们曾介绍对“记者证”的两类截然不同的看法:它到底是一种对言论的管制方式,还是一种确保新闻质量的门槛?一方面,倘若由政府来认定记者资格,的确会引发人们对言论空间的强烈担忧;但另一方面,如果有办法对一个个具体的记者是否负责任地做报道做出一定的认证,的确可以在众声喧哗中帮助人们快速筛选和识别出可靠的信息提供者。 在讨论记者从业资格的时候,有人可能会拿医生和律师来对比:当医生需要读医学院,当律师需要读法学院,当记者怎么就不需要经过学校里的专业训练呢? 当然,我们知道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没有医生和律师那么高的专业门槛。记者确实可以快速上手,在实践中迅速成长,而并不一定要先读个新闻专业。 但是,世界上的确有一个国家,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曾经要求所有的记者必须持有新闻专业的大学文凭。 这个国家就是巴西,它在1969年到2009年的40年时间里都曾拥有这样的规定。最近发表在学术期刊《Journalism》上的一篇论文追溯了巴西新闻界的这段特殊历史,从中折射出新闻学界、业界以及政府、工会等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98)看待中国媒体的人类学视角:新闻作为“货币”
新闻在为大众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成了连接与协调不同角色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各种角色实现形形色色目的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