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87)记者可以和采访对象发生亲密关系吗?
让我们把标题里的这个问题说得更直白一点:记者可以和采访对象上床吗? 这个问题的教科书答案当然是:不可以,这会影响报道的公正性。 如果这个“No”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那就好了。可是,实际情况却是错综复杂,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亲密关系难以禁绝,这中间牵涉了记者和信源之间关系的微妙之处,同时又与社会对女性的物化相关联。 最新的一个案例是:《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不是《纽约客》)记者Olivia Nuzzi承认,在小罗伯特·F·肯尼迪竞选总统期间,她与这位有妇之夫有不恰当的“私人关系”。尽管31岁的她称这段关系只是精神上的,并未发展到肉体层面,但这个消息仍然震惊了美国政界和媒体界。今年70岁的小罗伯特·F·肯尼迪是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侄子,他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与本届大选,一度获得了10%的民意支持率,直到前不久才退出竞选并宣布支持川普,而Olivia Nuzzi正是驻扎在首都华盛顿的政治记者,这中间的利益冲突显而易见——她下笔时会不会对肯尼迪、对川普客气一点,对拜登、对贺锦丽苛刻一点,很难说清楚。 本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我们就以此事为由头,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番外)中国性别平等领域扫描:行动路径与社群谱系
尽管性别议题流量激增,但新世代的青年却被隔绝在国际社会已然主流化的「性别作为行业」的参与渠道之外。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9)《纽约时报》“恐跨”风波
最近一个月,《纽约时报》在自由派圈子内部因为一场“恐跨”风波,遭遇了不少质疑和批评。 “恐跨”(transphobia)指的是对跨性别人士的偏见、歧视和恐惧。2月15日,一群《纽约时报》作者发表联名公开信,指责该报对跨性别议题做了具有偏见的报道,呼吁报社正视、检讨这一问题。这封信获得了超过1200名《纽约时报》作者以及超过34000名媒体工作者和读者的联署。但是,报社对这封信的回应非常强硬,认为自己的报道没有问题,认为那些提出批评的人不懂什么是好的新闻作品。 这起风波让不少人开始回顾《纽约时报》历史上对同性恋、艾滋病等议题的偏见报道,也再次展现了“新闻客观性”这个议题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当下美国的“觉醒(woke)文化”(详见会员通讯409期)。 背景:青少年跨性別治疗的意义与争议 我们先来了解和《纽约时报》引发争议的报道相关的背景:青少年跨性别治疗(通过手术或药物进行性别重置)。 最近几年,美国寻求进行跨性别治疗的青少年人数呈上升趋势。尽管从绝对数量上来说,这种治疗还是非常少的,但是已经有一些人对此表示担心:这些青少年会不会根本没有想清楚,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7)女性成为媒体领导后,会带来什么变化?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祝新闻实验室的所有女性读者们节日快乐! 配合节日主题,今天的会员通讯为大家介绍前几天新上线的一篇学术论文,文章研究的是新闻机构增加女性领导者之后发生的变化。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Journalism》,作者是佐治亚大学和韦恩州立大学的两位学者。 为新闻机构的女性领导设一个比例配额 这篇论文研究的现象发生在德国。2012年2月,德国的383名记者向两百多名媒体主编发去了一封联名信,信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要求: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将媒体机构的女性领导比例增加到至少30%。 30%是什么概念呢?在当年的德国,只有2%的报纸主编是女性,杂志主编也几乎全部是男性,12家公共广播当中只有3家的负责人是女性。这种现象并非德国独有,在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很多其他国家,女性在媒体机构内部都面临着相当明显的“玻璃天花板”。即便一线记者里面的女性越来越多,能进入管理层的依然是男性为主。 联名信中说,这样的现象“是时候改变了”。 几个月之后,发起联名信的主要成员正式注册成立了一个名为“ProQuote Medien”的组织。到2012年年末,已经有超过四千人联署支持了这个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