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性别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番外)中国性别平等领域扫描:行动路径与社群谱系

尽管性别议题流量激增,但新世代的青年却被隔绝在国际社会已然主流化的「性别作为行业」的参与渠道之外。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2024.3)中国性别行业的「翻山」之路

「翻山的根本使命,是推动中国性别行业的建设和发展。」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2024.3)中国性别行业的「翻山」之路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30)中国记者如何打开报道#MeToo的空间

重重限制之下,记者依然可以施展努力的空间。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30)中国记者如何打开报道#MeToo的空间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2)中国媒体内部的性骚扰和性别歧视

对于女记者来说,编辑部内外都是危机四伏。而媒体机构则基本上没有任何关于预防和处理性骚扰的机制和措施。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2)中国媒体内部的性骚扰和性别歧视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9)《纽约时报》“恐跨”风波

最近一个月,《纽约时报》在自由派圈子内部因为一场“恐跨”风波,遭遇了不少质疑和批评。 “恐跨”(transphobia)指的是对跨性别人士的偏见、歧视和恐惧。2月15日,一群《纽约时报》作者发表联名公开信,指责该报对跨性别议题做了具有偏见的报道,呼吁报社正视、检讨这一问题。这封信获得了超过1200名《纽约时报》作者以及超过34000名媒体工作者和读者的联署。但是,报社对这封信的回应非常强硬,认为自己的报道没有问题,认为那些提出批评的人不懂什么是好的新闻作品。 这起风波让不少人开始回顾《纽约时报》历史上对同性恋、艾滋病等议题的偏见报道,也再次展现了“新闻客观性”这个议题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当下美国的“觉醒(woke)文化”(详见会员通讯409期)。 背景:青少年跨性別治疗的意义与争议 我们先来了解和《纽约时报》引发争议的报道相关的背景:青少年跨性别治疗(通过手术或药物进行性别重置)。 最近几年,美国寻求进行跨性别治疗的青少年人数呈上升趋势。尽管从绝对数量上来说,这种治疗还是非常少的,但是已经有一些人对此表示担心:这些青少年会不会根本没有想清楚,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9)《纽约时报》“恐跨”风波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7)女性成为媒体领导后,会带来什么变化?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祝新闻实验室的所有女性读者们节日快乐! 配合节日主题,今天的会员通讯为大家介绍前几天新上线的一篇学术论文,文章研究的是新闻机构增加女性领导者之后发生的变化。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Journalism》,作者是佐治亚大学和韦恩州立大学的两位学者。 为新闻机构的女性领导设一个比例配额 这篇论文研究的现象发生在德国。2012年2月,德国的383名记者向两百多名媒体主编发去了一封联名信,信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要求: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将媒体机构的女性领导比例增加到至少30%。 30%是什么概念呢?在当年的德国,只有2%的报纸主编是女性,杂志主编也几乎全部是男性,12家公共广播当中只有3家的负责人是女性。这种现象并非德国独有,在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很多其他国家,女性在媒体机构内部都面临着相当明显的“玻璃天花板”。即便一线记者里面的女性越来越多,能进入管理层的依然是男性为主。 联名信中说,这样的现象“是时候改变了”。 几个月之后,发起联名信的主要成员正式注册成立了一个名为“ProQuote Medien”的组织。到2012年年末,已经有超过四千人联署支持了这个组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7)女性成为媒体领导后,会带来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