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 Hong Kong
- 254 Posts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34)OnlyFans与内容创作者的劳动
色情内容生产者和社交媒体上的其他内容生产者一样,成了在平台上没日没夜工作、困在算法里且看不到长久未来的劳工。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31)哈佛校长辞职
1月2日,哈佛大学校长Claudine Gay辞职。这是继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Elizabeth Magill在12月9日宣布辞职之后,又一名在巴以冲突引发的后续争议中下台的美国名校校长。 此前,会员通讯724期已经详细介绍此次争议的背景。简单而言,10月初,本轮巴以战争爆发后,美国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不少支持巴勒斯坦的声音,其中一些较为激进的表达(如“Intifada now/现在就大起义”)被一些人视为反犹主义乃至恐怖主义言论,但包括哈佛、宾大在内的学校表示这些言论只要没有演化成实际的暴力,就属于应该被容忍的范畴。这种表态引发了很多犹太人团体的不满,不少犹太富豪宣布不再给这些学校捐款,并要求校长下台。 宾大校长辞职后,超过700名哈佛教授发出联名信,力挺校长Claudine Gay,要求校方顶住压力,不要让校长辞职的事情在哈佛发生。哈佛的最高管理机构Harvard Corporation也明确表示支持校长。 然而,不到一个月之后,哈佛校长还是黯然辞职。本期会员通讯,我们来重点关注施压促成此事的保守派媒体和大V,以及他们的意识形态战争。 背景:保守派的“文化战争”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9)预测2024
这是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在2023年的最后一期。我们延续此前每年的传统,为大家介绍尼曼实验室“预测2024年新闻业”专题的重点内容。这个专题邀请(大多数是美国的)资深媒体从业者和学者预测新一年的新闻业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然,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人写的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他们认为新闻业应该走向的方向。 在阅读了一百多篇预测文章之后,我重点选择一些我认为最有相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进行介绍。文末,我也会提供我个人对于2024年中国新闻业的一些预测。 AI:让记者拥有程序员的地位?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8)关于新闻业,今年读到的最好文章
“人们通常认为,面对权力说真话就意味着采取对立和冷漠的态度。事实正好相反,记者可以成为一种照顾他人的职业。”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6)什么样的平台更适合媒体生存?
今天的会员通讯,我们来聊一个重要而实际的问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新闻媒体究竟能不能获得流量和收益?为什么不同的平台对新闻媒体的友好程度会很不一样? 我们先从美国的案例说起,然后具体分析中国的平台。 美国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消费 近期,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篇调查研究,分析了近年来美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消费情况。数据显示,有三成的美国成年人经常通过Facebook获取新闻,接下来是Youtube和Instagram,TikTok以14%的比例位列第四。 从绝对值看,14%的比例不算高。但是如果我们具体看TikTok的受众就会发现,2023年有43%的TikTok用户表示他们经常从平台上获取新闻,仅次于X的53%,和Facebook持平。 如果加上时间维度,趋势就更明显了:2020至2023年,只有TikTok是一条陡然向上的曲线,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里一枝独秀,而X和Facebook的用户经常在平台上获取新闻的比例都有所下降。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背后可能和“新闻回避”、“新闻疲倦”等时代情绪有关(参见会员通讯683期)。而从平台的角度看,这也是平台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