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特权心理与受害者心态|免费newsletter(070)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9 分钟阅读
特权心理与受害者心态|免费newsletter(070)
Photo by Hasan Almasi / Unsplash

目录

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正在发生的战争,引发了很多的思考和讨论。这几天我也一直在阅读相关的信息,尝试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历史与现实。在这封newsletter中,我尝试提出一个很细小和具体的角度。对于极为复杂的巴以问题来说,这个角度只是一个很小的侧面,但或许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启发这个思考角度的,其实是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的经历,它和巴以问题完全无关。我们暂且叫这位同事A教授吧。

A教授说,他收到一封邮件,写信的是某所精英私立大学的本科生。学生说,在课上读到了A教授的文章,觉得很有启发,于是想问A教授是否招收研究助理,希望能有机会和A教授一起工作,接受他的指导。

A教授回信表示感谢,并且给信中提到的一些研究思路提供了反馈建议。他还说,我们学院无法招收远程的研究助理,不过他很乐意打个视频电话,看看可以怎样帮到写信的学生,能不能以某种方式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最近的研究项目里面来。

学生回信说,自己想找的是带薪的研究助理工作,希望能够参与到研究项目并且得到工资。

A教授以为这中间有什么误解——毕竟,已经明确解释过不招收远程研究助理了。于是他回信做了进一步解释:带薪研究助理的岗位是竞争很激烈的,不是在读本科生就能做的,更何况不能远程做。如果学生希望得到指导的话,更像是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校外导师——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愿意无偿提供指导,已经是牺牲自己的时间了。毕竟,这些时间和精力本来可以用于自己的研究项目。

学生回信表示很失望:“我以为你是女权主义者。你应该更清楚,不能期待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年轻女学者无偿提供劳动。如果我要参与你的项目,为什么要我免费工作?你应该重新考虑你的提议,看看在这个职位上我的工作将如何得到酬劳。”

A教授觉得非常震惊。不过他还是继续回信解释:他不是要学生提供无偿劳动——其实,他自己才是提供无偿劳动(学术指导)的那个人。他同时再次强调:不能雇佣远程研究助理、不可能考虑在读本科生,这些都是学校的规定。

学生回信说:“我没有想到,你会利用机构规则来阻止有色人种青年女性获得研究资源。我对你无法在研究团队中提供公平的工资和良好的劳工实践感到失望。我拒绝接受剥削,并撤回担任你的研究助理的offer。我会让其他人知道,女权主义社群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不同的。有色人种的年轻人需要知道他们可以信任谁,不能信任谁。”

对于这一连串令人迷惑的邮件往来,A教授用了一个词来形容:entitlement。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在这里,它指的是那种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就该得到某些东西的心态。有人将它翻译为“应得权益感”,有人翻译为“特权心理”。

我觉得这个故事还可以增加一个关键词:victimhood(受害者心态)。这个学生不仅是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得到带薪的研究助理岗位,而且将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她熟练运用“发展中国家、有色人种、女性”这些标签,表明自己是国际秩序、种族秩序、性别秩序的受害者,但并不提自己的精英大学背景。更重要的是,她用这种受害者的标签,索要的是不符逻辑的权益。A教授不招收她为带薪研究助理的原因,与这些标签毫无关系,但她却希望亮出这些标签作为自己得到工作的理由,同时还觉得“女权主义者”这个贴在A教授身上的标签意味着要为有色人种年轻女性做任何事情。

这个故事虽然离奇,但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当entitlement和victimhood这两个词结合起来,其实可以解释许多现象——觉得自己是当今社会性别秩序受害者的男性(比如“非自愿单身”群体、面对高价彩礼的群体),认为自己有权肆无忌惮地攻击和侮辱女性,虽然女性并非真正的加害者;觉得自己的好日子被有色人种搅坏了的美国白人,认为自己有权赶走那些皮肤颜色不一样的人,虽然这些人并不是白人生活变差的原因;觉得自己的感情仍然受到日本人伤害的中国人,认为自己有权朝一个在大街上穿和服拍照的中国女孩撒野……

将entitlement和victimhood结合起来的人,在整个人群中可能只是少数,但他们却因为更大的声量和更激进的行为,经常可以绑架大多数人,激化整个群体的对立情绪。

在绵延一百多年(甚至几千年)的巴以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少部分具备强烈受害者心态和特权心理的人,是怎样绑架局势,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的。

具体到这一次的战争——

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对西岸的蚕食之下,极端组织哈马斯认为自己作为受害者,有权以任何方式报复,即便那意味着无辜儿童的死亡,即便巴勒斯坦平民在手握武器的哈马斯面前也是受害者。

在遭受哈马斯的攻击后,以色列的极右政府认为自己作为受害者,有权以任何方式打击哈马斯,有权把自己的敌人称为动物,即便那意味着大批平民的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

把时间线放到更远的范围——

在纳粹大屠杀之后,犹太人当中的一小部分狂热分子,认为自己作为受害者,有权免于任何质疑和批评,一旦有批评就是反犹,就是纳粹。

在被迫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逃亡之后,巴勒斯坦人当中的一小部分,认为自己作为受害者,有权以任何方式声张自己的诉求,包括不计其数的自杀式炸弹袭击。

悲剧发生的时刻,往往是那些举着受害者大旗的小部分人毫无顾忌地挥动武器的时候。

长久和平的前提是互相尊重,是在必要的时候妥协,而不是无止境地声张自己的权利,甚至是滥杀平民的权利。在历史积怨中,总有无数的证据可以证明任何一方是受害者,但如果超出比例地、罔顾基本人伦地扩张自己的entitlement,和平也就会变得不可能。

当然,当我们强调双方都有一小撮受害者心态和特权心理爆棚的人绑架了大多数人,并不意味着“各打五十大板”的相对主义就可以解决问题,也不意味着忘却过去的纷争就是解法。恰恰相反,具体的角色、具体的责任,需要基于对历史更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出判断。也只有这样的判断,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哪些是过分的entitlement,哪些是正当的victimhood。我会在接下来的会员通讯里面,继续尝试探讨这个话题。

🎈新项目

本学期,我带着不同的两批同学一起做了两个项目,在这里一并推荐给大家。

🔭 Newstopia

最近我开了一门新课,名叫「新闻业的未来」。新闻业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我们当然也不知道确切的答案。但我们知道的是,只有不停地探索和实验,才有可能抵达未来。

这门课仅仅在教室里高谈阔论是没有意义的,学生们必须非常主动地去了解业界的新动,去触摸变化的前沿。所以,课程的核心是全班一起做一份小小的媒体,报道新闻业的创新案例,探索新闻业的前景。

学生们给这份媒体起名Newstopia,我非常喜欢这名字,它代表了我们对更理想世界的期许和追求。这份媒体的一大特色是中英双语,因为我们希望连接全球新闻业的前沿动向,尤其希望将大中华区的创新案例更多地推介到英文世界,形成更多的相互参照、相互启发。

10月初,Newstopia正式上线了,你可以在以下平台关注我们,一起启航探索新闻业的未来🚢

前两周几篇值得一读的报道:

☀《️放晴早安》第三季

在阔别十个月之后,《放晴早安》播客回归啦!第三季节目有了全新的运行模式,参与的将全部都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同学。详情可以收听我在这一季发刊词当中的介绍。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以及各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我们的rss地址是:https://feeds.fireside.fm/sunshine/rss

🎙️播客上新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的厌女言论,我们并不陌生。任教于英国华威大学的Altman Yuzhu Peng老师,对这些言论做了系统性的分析。他的论文主题包括:知乎上关于女性政治家特雷莎·梅和杰辛达·阿德恩的讨论、虎扑上对女性运动员的男性凝视、微博上有关俄乌战争的讨论当中对乌克兰女性的sexualization(性化)……

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就邀请了Altman老师来聊聊他的研究。在后半部分,我们也自然而然地聊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两个男性学者,在性别平等方面,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可以怎样以更合适的方法做些什么事情?

哪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厌女言论最泛滥?|新闻实验室38
听《新闻实验室》上小宇宙。 这里是传播学研究者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与你一起聊聊传媒、科技等话题。 💌 了解更多,请订阅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https://newsletter.newslab.info/

欢迎在苹果Podcast、Spotify、小宇宙等播客客户端订阅新闻实验室播客,适用于泛用型播客客户端的rss地址是:https://feed.xyzfm.space/xxkgbvrglujv

🖋️几处痕迹

#272 让文科走出象牙塔: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为社会「解困」
听《声东击西》上小宇宙。 世界宽广,但人们被日常及社交媒体所限制。那就让作为记者的我们,帮你推开一些意想不到的窗户,触及不一样的信息,激发不一样的思考。在这里,我们对话各种有趣有料,能带来启发的专业人士,也不定期会有神秘嘉宾出现。我们也时不时做各种和声音有关的尝试,打开一些新体验。支持我们,请大家移步 https://etw.fm/donation 。本节目由声动活泼制作播出。

👆 好开心把涛老师和mengyi老师请到香港讲课,还请到家里录播客哈哈!也很开心和同为前南方周末记者、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豆子老师一起分享社科学者的思考和行动。

🔥几则推荐


📣 注意啦:我会在新闻实验室的Instagram账号Threads账号上推荐每周值得一读/听/看的媒体内容。欢迎关注和推荐其他好内容~

1.4萬億人民幣如何綁架政府?中國控煙博弈|端傳媒 Initium Media
「你們要控煙?我告訴你們,這是在賣國,公務員工資的1/10都是拿我們的錢。」

👆 一则重要的跨国合作报道,揭示了中国的控烟努力是如何被暴利的烟草行业和巨大的税收收入绑架,以至于吸烟率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下降。

台灣人願意捐款支持好媒體嗎?

👆 台湾《报导者》是怎样探索出可持续的收入模式的。

星火不熄:“铁拳”也不能粉碎的中国地下史学家运动
独立思想在中国依然存在。它并没有被碾碎。中国地下历史运动挑战了人们如何看待国家的传统观念,也让人对中共统治社会的能力产生疑问。

👆 《星火》的故事被纪录片导演胡杰、记者江雪等人记录,让一份本没有多少读者的毛时代地下报刊的故事,激励了许多后来者。如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所说,“个人的斗争可能失败。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创作的无限循环,新的星火就在历史燧石的每一次敲击中不断迸发出来。”

👀几期近来的会员通讯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07)默多克的中国往事
中国曾是他梦寐以求的市场,是他花重金想要敲开的大门,但最终却成为他屡战屡败的失意之地。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08)好莱坞大罢工与AI
此次薪酬诉求的焦点与数字技术给影视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有关,尤其是AI技术即将产生的巨大影响。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09)青少年犯罪与社交媒体
在许多青少年罪案中,社交媒体确实是其中重要一环。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10)巴以冲突中的虚假信息
10月7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动多年以来规模最大的袭击行动,造成数百人死亡,以色列随即向哈马斯宣战,并将这场袭击形容为以色列的“911”事件。 巴以冲突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渊源,牵涉许多周边国家和大国的利益。因此,不出意料的是,社交媒体上很快就充斥着大量关于这场战争的虚假信息。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争是马斯克买下Twitter并将其改造为X之后,发生的第一场吸引了全球目光的战争冲突。而X目前为止在提供及时、准确信息方面的表现,可谓惨不忍睹。这也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怎样毁掉一个还算有用的社交媒体平台。 巴以冲突中常见的虚假信息类型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11)巴以之间,欧美媒体偏向哪方?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继续关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冲突。具体来说,我想要讨论的是:欧美媒体在报道这一话题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向性?如果有,偏向的是哪边?产生偏向的原因又是什么? 巴以冲突中媒体偏向的具体表现 就像很多撕裂人群的话题一样,人们对媒体在巴以问题上偏向性的看法,和人们自己的观点息息相关。那些强烈支持以色列的人,时常认为媒体太过偏向巴勒斯坦;而那些非常支持巴勒斯坦的人,则往往认为媒体有强烈的偏袒以色列的倾向。 有不少学术论文以此为研究问题,它们采用的分析方法更为系统性,因此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如同2010年的一篇论文当中总结的:大部分既往研究都发现,欧美媒体…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70次见面。欢迎通过各种渠道转发(从邮箱里点击最上面的大标题就可以获得本期newsletter的网址)。

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查看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3.10.16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4的一份榜单与2025的一个计划|免费newsletter(075)

希望2025年,我们真的可以线下相见。

2024的一份榜单与2025的一个计划|免费newsletter(075)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这个似乎到处都是I人的时代,既是个体层面对内向者性格特质的认可,又反映着公共生活层面的失落。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面向大众的、免费使用的平台,都不会是你能打破信息差、跻身“信息达人”行列的地方,它们只能是让你和众人变得一样、没有差别的地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