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闻已死”喊了很多年,更快溃败的却是社交媒体平台|免费newsletter(063)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2 分钟阅读
“新闻已死”喊了很多年,更快溃败的却是社交媒体平台|免费newsletter(063)

目录

本周二(4月18日)中午,北京长峰医院发生火灾,造成至少29人死亡。从火灾发生,到当晚官媒《北京日报》发出情况通报,其间近8小时几乎没有任何信息传出,这样的静默令人愕然。

端传媒的报道很好地总结了其中可能的原因。我想基于其中的信息,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今天,当我们提到“媒体”的时候,往往可能在说两种东西,第一是生产原创新闻报道的新闻媒体(或称“机构媒体”),第二是承载巨量信息、人人皆可发言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面活跃着大量的“自媒体”。

在两者的对比之中,许多人觉得社交媒体平台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力,就像汽车胜过马车一样;它们也的确创造了更大的商业成功,吸引广告主带着钱跟机构媒体说再见;也有人觉得社交媒体的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同样超过机构媒体,因为它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降低了表达的门槛、形成了民众监督的力量、带来了“围观改变中国”的可能。

但是,在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入侵我们的生活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至少在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方面,社交媒体平台带来的可能只是一些虚假希望。

用一个我最近思考较多的概念——韧性(resilience)——来考察,北京长峰医院火灾显示出,新闻媒体在服务公共价值方面的韧性远远胜过社交媒体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将韧性理解为,在不利条件之下是否依然可以发挥原本应该发挥的作用。

是的,机构媒体和社交媒体都受到打压,被束缚住手脚,但是——

第一,社交媒体的快速、低门槛、“人人都是记者”的特性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官方通报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现场照片和视频流传,通报之后亦无。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虽然一开始的8小时内机构媒体也没有报道,但在官方通报之后大约一天的短暂窗口期,包括财新、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在内的多家机构媒体做了多角度的报道。

第二,无论是图文型社交媒体,还是视频型社交媒体,与事件相关的内容几乎完全来自官方通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机构媒体的报道补充了不少官方通报没有提供的内容。

第三,社交媒体上的不少账号将矛头转向长峰医院的民营属性,有意引导“医院因为是民营所以出问题”的舆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已经有机构媒体挖掘出了背后的真问题之一(虽然《新京报》该文后来被删除):失能老人的长期医护照料需求难以满足。长峰医院提供了接收和照料失能老人的服务,填补了市场的一块空白,但也间接酿成了此次火灾中他们难以逃跑避难的悲剧。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机构媒体的表现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在重压之下,它们确实已经不比昨日,例如他们的体制内线人资源已经大量流失,例如窗口期本身也已经大大缩短。但是,起码它们依然在努力运转,为公众尽力奉上合格的作品。不像社交媒体,除了供人们表达惊讶和愤怒的情绪之外,交上的基本是一张白卷。

“新闻以死”已经说了这么多年,但相比起来,社交媒体平台的溃败速度才是更加迅雷不及掩耳的。

为什么会这样?如同我在此前关于“自媒体”的论文当中总结的:机构媒体虽然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不那么“先进”,但它从1990年代开始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职业理念的专业群体,并且这种理念在逆境之中依然得到了传承,正是这种被称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观念的力量,使机构媒体具备了抗压的韧性。反观社交媒体平台公司,以及在平台上活跃的自媒体,则并未形成这样的职业理念,没有在“追逐注意力”之外发展出行业共享的、更具超越性的追求,自然也就在大风之下立马折弯了腰。

所以,火灾逝者的尸骨未寒,在公共利益上未有任何建树的社交媒体已经迫不及待地转向了下一个热点,连篇累牍地关注起宝马mini展台的冰激凌。

🔥几则推荐

金像奖,一场内部分赃的闹剧。
金像奖的自我背叛、排外与衰老。

👆 波米对最近颁发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鞭辟入里的批评。

日新说Copernicium

👆 “日新说Copernicium”是一个值得收藏的、拓宽视野的内容品牌。

教与学|现代中国性别研究
在林珊任教的“现代中国性别研究”课程中,她选取了多媒介、跨学科的各种材料,与同学们一起思考理论与生活中的现代中国性别现象。本文不仅是林珊关于教学感悟的分享,也可以被视作一份阅读与观影索引,我们期待在线上线下共同延续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与思考。

👆 比起直接分享课程大纲,像这样解释每周课程安排的思路更能给人启发。就好像开书单的时候不仅仅列一些书名,而是说清楚为什么要推荐它们。

👀几期近来的会员通讯

以下是最近几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的主题。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64)“叫停AI”公开信的伪问题和真问题
上个星期,一封呼吁立即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AI系统的公开信在网上发布,引发轩然大波。公开信的数以千计的联署者当中,包括政、商、学界的一些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苹果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美国2020年总统大选候选人杨安泽等。 这封公开信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既有人表示支持,也引来了AI界的许多批评。也有人认为,公开信的确指出了一些值得忧虑的问题,但同时却忽略了更多重要的真问题。 本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我们就从这封信开始,聊聊眼下正突飞猛进的AI技术,究竟是不是会给人类带来末日般的灾难,又到底有哪…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65)川普被传讯与媒体的难题
4月4日,美国前总统川普在纽约曼哈顿地区的刑事法院出庭接受传讯。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面临刑事指控的美国前总统。 如果仅仅将这则新闻理解为“川普准备受审”,那就忽视了它的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面向——川普目前的身份远不止被告和前总统,他还是下一届总统大选共和党方面最热门的候选人。如《纽约时报》的报道开头所言,当川普走进法庭的时候,他既是被告,也是候选人。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利用这次传讯累积政治筹码,为明年的竞选做准备。传讯结束后,川普立马飞回了他在佛罗里达的庄园发表演讲,将这桩案件描绘为出于政治目的的打击,等于是又做了一次竞选动员会。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来聊聊这桩大事件,以及媒体在报道此事时面临的现实…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66)从纸媒危机看B站「停更潮」
被一些人称为「中国 YouTube」的哔哩哔哩(B 站)近日爆发「停更潮」,有一批头部和中部创作者(up 主)停更,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作者的收入下降,难以覆盖视频制作的高成本。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会为这一现象提供一个独特视角的分析:将中国的 B 站与西方的地方媒体做个对比,揭示它们的共同困境。 之所以这样对比,是因为在中国的媒体生态下,缺乏独立于政府的地方媒体,人们需要通过活跃在 B 站、抖音、快手等地的这些市场化的小型博主,来获得一部分本地生活指南(美食探店)、科普、娱乐等信息。一定程度上,这些中小创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于美国的小型地方报纸(虽然他们不太提供硬新闻类信息)。 我们将介绍…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67)熊猫与战狼
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的“熊猫外交”,在这个“战狼外交”的时代,也不可避免地走入了尴尬的境地。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68)《给十九岁的我》、纪录片伦理及权力关系
4月16日,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纪录片《给十九岁的我》(以下简称《给》)获得最佳电影奖。 这部纪录片在今年2月初引发巨大争议,因为不止一位主要被拍摄对象表示对拍摄过程感到不适,更有一位发表万字自白,表示自己“由始至终都不同意《给》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放映”。 舆论压力之下,《给》刚刚开始四天的公映停止,纪录片的主要拍摄方亦表示将会要求退选金像奖。就在人们认为这部片子已经彻底尘封的时候,却传来它高调获奖的消息。 至此,该片引发的已经远不止纪录片伦理问题,还赤裸裸地映照出建制精英的小圈子游戏以及傲慢不自省的态度。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63次见面。欢迎通过各种渠道转发(从邮箱里点击最上面的大标题就可以获得本期newsletter的网址)。

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查看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3.4.21

免费newsletter平台自媒体专业主义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34)OnlyFans与内容创作者的劳动

色情内容生产者和社交媒体上的其他内容生产者一样,成了在平台上没日没夜工作、困在算法里且看不到长久未来的劳工。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34)OnlyFans与内容创作者的劳动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