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通讯
付费订阅会员专享,每4天左右更新一期。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31)哈佛校长辞职
1月2日,哈佛大学校长Claudine Gay辞职。这是继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Elizabeth Magill在12月9日宣布辞职之后,又一名在巴以冲突引发的后续争议中下台的美国名校校长。 此前,会员通讯724期已经详细介绍此次争议的背景。简单而言,10月初,本轮巴以战争爆发后,美国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不少支持巴勒斯坦的声音,其中一些较为激进的表达(如“Intifada now/现在就大起义”)被一些人视为反犹主义乃至恐怖主义言论,但包括哈佛、宾大在内的学校表示这些言论只要没有演化成实际的暴力,就属于应该被容忍的范畴。这种表态引发了很多犹太人团体的不满,不少犹太富豪宣布不再给这些学校捐款,并要求校长下台。 宾大校长辞职后,超过700名哈佛教授发出联名信,力挺校长Claudine Gay,要求校方顶住压力,不要让校长辞职的事情在哈佛发生。哈佛的最高管理机构Harvard Corporation也明确表示支持校长。 然而,不到一个月之后,哈佛校长还是黯然辞职。本期会员通讯,我们来重点关注施压促成此事的保守派媒体和大V,以及他们的意识形态战争。 背景:保守派的“文化战争”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9)预测2024
这是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在2023年的最后一期。我们延续此前每年的传统,为大家介绍尼曼实验室“预测2024年新闻业”专题的重点内容。这个专题邀请(大多数是美国的)资深媒体从业者和学者预测新一年的新闻业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然,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人写的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他们认为新闻业应该走向的方向。 在阅读了一百多篇预测文章之后,我重点选择一些我认为最有相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进行介绍。文末,我也会提供我个人对于2024年中国新闻业的一些预测。 AI:让记者拥有程序员的地位?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8)关于新闻业,今年读到的最好文章
“人们通常认为,面对权力说真话就意味着采取对立和冷漠的态度。事实正好相反,记者可以成为一种照顾他人的职业。”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6)什么样的平台更适合媒体生存?
今天的会员通讯,我们来聊一个重要而实际的问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新闻媒体究竟能不能获得流量和收益?为什么不同的平台对新闻媒体的友好程度会很不一样? 我们先从美国的案例说起,然后具体分析中国的平台。 美国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消费 近期,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篇调查研究,分析了近年来美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消费情况。数据显示,有三成的美国成年人经常通过Facebook获取新闻,接下来是Youtube和Instagram,TikTok以14%的比例位列第四。 从绝对值看,14%的比例不算高。但是如果我们具体看TikTok的受众就会发现,2023年有43%的TikTok用户表示他们经常从平台上获取新闻,仅次于X的53%,和Facebook持平。 如果加上时间维度,趋势就更明显了:2020至2023年,只有TikTok是一条陡然向上的曲线,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里一枝独秀,而X和Facebook的用户经常在平台上获取新闻的比例都有所下降。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背后可能和“新闻回避”、“新闻疲倦”等时代情绪有关(参见会员通讯683期)。而从平台的角度看,这也是平台的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5)高耀洁
美国当地时间12月10日,高耀洁医生在纽约家中去世。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距离96岁生日只有9天的时候。 高耀洁是从20多年前开始揭发河南等地“艾滋血祸”真相的“吹哨人”。她曾得到包括李克强在内的领导人的接见,曾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但几年之后就被迫远走他乡、流亡美国。 高耀洁勇敢吹哨与推广防艾的经历,既是一个伟大的人的故事,也是中国从1990年代至今政治社会变迁和媒体浮沉的一个切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4)哈佛校长、反犹主义与言论自由
这两天,哈佛、MIT和宾大这三所美国顶尖大学的校长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她们对于巴以战争引发的校园抗议活动所做的表态,被一些人批评为支持反犹主义和仇恨言论,是对大学精神的侮辱,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她们是在捍卫言论自由的原则,是坚守大学的价值。 今天的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我们来谈谈这场争议,从中一窥言论自由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背后的政治哲学问题。 争议背景:美国大学校园里的抗议浪潮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3)公关公司与威权政府的生意
“中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领跑全球。”(《中国日报》) “过去一年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的信任度高达91%,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新华社) “中国是唯一对经济前景更乐观的国家。在对于‘自己的家庭在未来五年会过得更好’这一问题的调研中……仅中国受访者对此问题信任度较去年上升。”(清华大学) 也许你在中国的官方媒体上见过这样的标题和内容。第一眼看上去,你以为这是中国政府自己的调查数据,但仔细阅读之后,你发现: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的著名跨国公司发布的“全球信任度”年度报告。今年的报告是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发布的。 今天的会员通讯,我们就来了解这份报告背后的这家公关公司。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2)阿根廷和荷兰:极右政党的胜利
今天的会员通讯,我们来关注阿根廷和荷兰。这两个国家的共同点是:它们最近都举行了选举,获得胜利的都是民粹主义极右翼政党,获胜的政党领导人分别被称为“阿根廷川普”和“荷兰川普”。 11月19日,在阿根廷总统选举的第二轮投票中,极右翼选举联盟“自由前进党”候选人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以55.69%的得票率战胜了中左翼执政联盟“团结为祖国”候选人、现任经济部长塞尔希奥·马萨,当选为新一任阿根廷总统。川普闻讯祝贺米莱赢得胜利,称他会“令阿根廷再次伟大”。 11月23日,荷兰下议院选举结果显示,基尔特‧维尔德斯(Geert Wilders)领导的自由党(PVV)成为第一大党,拿下了下议院150个席位中的37个。如同川普提出的口号“美国第一”,维尔德斯也喊出“荷兰第一”。 从南美洲到欧洲,极右翼政党的攻城略地是否再次说明了这个世界正在加速右转?如何看待这些国家的民意与未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