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潮水的方向因何而变?|免费newsletter(60)

这是我作为知识分子,想要改变潮水方向的方式。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3 分钟阅读
潮水的方向因何而变?|免费newsletter(60)
Photo by Alejo Storni / Unsplash

目录

按照我们两周前的约定,今天又通过新闻实验室的免费newsletter向你发来问候啦。

和往常一样,先和大家絮絮叨叨几段,然后推荐一下自己最近上线的播客,最后分享一些其他值得阅读/收听的资源。

欢迎将这封信转发给朋友。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查看往期内容

💭几段感想

今天是3月1日,香港解除口罩令的第一天。香港人掩面生活了959天之后,却并未因为政策的放开而迅速摘下口罩。今天我在电梯里、大街上、地铁中遇到的人,超过90%依然戴着口罩,让除下口罩的我觉得自己是个异类。

我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自己的疑惑,并且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诸如还是怕感染、觉得戴口罩更好看、唇膏还没准备好之类。而朋友们在回复中提到最多的一个原因是:随大流——本来想摘下来,看到大多数人都戴着,所以又默默戴上了,不想成为目光聚集的焦点。

如果真的是因为随大流,那么在什么时候,潮水会改变方向,人们纷纷取下口罩,让坚持戴口罩的人成为异类呢?以及,为什么欧美的口罩令一取消,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了口罩?如果说是东亚文化的原因,为什么中国内地现在也不怎么戴口罩了呢?如果深入研究下去,这里面或许能诞生一些有趣的学术理论。在下一封邮件里,我再向大家报告两周之后的口罩佩戴率吧!

说到潮水的方向,我想起这两周的一个热点人物:全嘻嘻。她任职的新世相公司,曾经以“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为口号,打动了很多人。新世相此前叫做“世相”,是一个纯粹的文艺类公号,也不乏思想深度和公共关怀。当旧号逝去、新世相创立的时候,一些人(包括我在内)一度希望它终将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更文艺、更有思想、更关心公共,那是我们期待的潮水方向。可是如今我们能够看到,新世相成了一家成功的营销公司,它成为了某种时代精神的弄潮儿,但很难说改变了什么潮水的方向,更像是“我们终将被潮水的方向改变”。

我个人觉得,对全嘻嘻和她丈夫的私生活评价没有太多的意义。我更关心的是,她是否曾经想要改变潮水的方向,她是否还想改变,亦或者,她从来都是顺着时代大潮前进的。

🎙️播客上新:Instagram如何反网暴

前天,我去给自己的头发挑染了粉色(想看的话可以点这里,需🪜),因为我想纪念那个因网暴而患上抑郁症最终自杀的女孩“鸡蛋姬”。这是一起需要更多公众关注和讨论的悲剧,我想用染发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另外,作为曾经的网暴受害者,我对这个话题也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虽然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已经让我忘记很多具体的细节,但那种绝望和窒息的感受,依然很容易就被唤醒。

有位朋友把我染发后的照片发到了Twitter上,并且说“方可成老师太勇敢了”。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勇敢,因为染发其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的同事里还有著名的“穿裙子的男教授”,我不用担心什么奇怪的眼光和压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染头发也是我给自己的一个交代:我能不能做一点点平常不会做的事情,去表明自己的态度,去提醒更多人关注网络暴力的话题。

当然,作为学者,我的本职更是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昨天上新的新闻实验室播客,就是我的一则初步作品。我选取了一家曾经网暴泛滥、后来下大力气防治网暴的国际平台——Instagram,介绍它是如何反网暴的。这当然是一个典型的“镜鉴”式故事,深入了解Instagram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国内的社交媒体平台,为了重新思考鸡蛋姬的故事是否其实可以有不一样的结局。

这是我作为知识分子,想要改变潮水方向的方式。这很难,但值得去做。

我还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出产新的深度内容,希望能在下一期免费newsletter中向大家报告。现在,就请还没有听过这期播客的朋友,点进来听一听吧:

Instagram是怎样成为反网暴领头羊的?|新闻实验室32
听《新闻实验室》上小宇宙。 这里是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每周与你一起聊聊传媒、科技等话题。 💌 同步更新的免费newsletter: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newslab💌 希望进一步深度阅读,欢迎订阅付费newsletter:https://newslab.info/join/

或者也可以点下面阅读文字版:

🎙️Instagram是怎样成为反网暴领头羊的?|新闻实验室播客32
Instagram足够成为我们反观国内社交媒体平台的一个参考,让我们看到,我们手机中的那些APP距离给予用户充足的保护还有多么的遥远。

欢迎在苹果Podcast、Spotify、小宇宙等播客客户端订阅新闻实验室播客,适用于泛用型播客客户端的rss地址是:https://feed.xyzfm.space/xxkgbvrglujv

🔥几则推荐

Bada Bing: Why Microsoft Wants Google to Dance
Surely nothing bad will happen with an AI hooked up to the internet

👆作者论证了:为何微软Bing整合ChatGPT的搜索是一场夸大的宣传,为何搜索并不是AI最好的应用场景。文中提到搜索整合AI之后的5种糟糕结果,其中一种是:当搜索结果不再以一条条链接的方式存在,而是直接整合成一段文字回答,新闻媒体的网站得到的流量将会进一步减少,这会让媒体的生存更为艰难。

‎How I Built This with Guy Raz: Politico & Axios: Jim VandeHei on Apple Podcasts
‎Show How I Built This with Guy Raz, Ep Politico & Axios: Jim VandeHei - Feb 27, 2023

👆 《How I Built This》是我很喜欢的一档播客,它通过访谈各种机构和项目的创始人,了解他们的创业故事。我的MBTI人格测试结果是INTJ,名称是“architect(建筑师)”,这是一个我很认同的标签,因为我很喜欢建造一些东西,包括你读到的这个newsletter项目也是一个例子吧。以上推荐的最新这期,访谈的是美国重要的媒体创业者——Politico和Axios这两个成功项目的创始人Jim VandeHei,是我早就想听的创业/建造故事。

首頁 - 集誌社
《集誌社》團隊由資深傳媒工作者及有志的年輕記者組成。

👆 一个新上线不久的香港媒体项目。最近两三年,虽然有大媒体关门,但是也有不少新的小型媒体出现,除了这家最新的集誌社之外,还有法庭线Wave流行文化志等。

WOMEN我们’s Substack | Substack
这是我们的责任。It is our duty.请联系chugaofirstdraft@proton.me,我们会努力保证您的信息安全。. Click to read WOMEN我们’s Substack, a Substack publication with hundreds of readers.

👆关注、了解她们的故事(需🪜访问)。

👀几期近来的会员通讯

以下是最近几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的主题。

如果你还不是新闻实验室会员,在3月8日之前,你可以以优惠价格加入: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5)“北溪”爆炸与普利策奖得主的爆料
去年9月26日,由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Nord Stream)一号”和“北溪二号”位于波罗的海的管道发生爆炸。各方普遍认为,这次爆炸是蓄意破坏造成的,调查人员也在受损的管道现场发现了爆炸物痕迹。 然而,管道究竟是谁破坏的,多方各执一词,没有公认的说法。今年2月8日,调查记者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在自己的newsletter上发表长篇报道《美国是如何毁掉北溪管道(How America Took Out The Nord Stream Pipeline)》,将炸毁管道的责任方直接指向了美国和挪威。 这则报道在国际舞台上引发的震动至今仍在,而这位记者的专业性和这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4)俄乌战争一周年,俄国媒体怎样了?
官方的严苛审查带来了怎样的媒体生态?追求真相的俄罗斯媒体人们又是如何继续工作的?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3)俄亥俄脱轨事故中的媒体表现
最近一周,中文互联网上的一大热点是本月初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列车脱轨事故。一些自媒体打出“剧毒化学物泄露”、“毒云漫天”、“生死撤离”、“切尔诺贝利2.0”、“半个美国面临灭绝”之类的耸动标题,获得了不少流量。亦有不少人称:美国政府逮捕报道此事的记者,各大媒体对这桩事故避而不谈,还拿气球事件转移视线,彻底显示出美帝的虚伪。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来聊聊美国主流媒体对这起事故的报道究竟是否存在问题,美国民众又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关注此事的。另外,我还会谈谈美国发达的阴谋论生态与中国舆论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2)社交媒体平台必定走向“垃圾化”?
算法和流量经济对内容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和创作者的关系,这两个话题一直是新闻实验室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期会员通讯,我们结合最近两篇在英文世界里引发热议的文章,再来谈一谈平台、流量和创作者的话题。 “流量扶持”揭下平台“中立性”的面具 前阵子,福布斯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TikTok 的隐秘“加热”可以让任何人出圈(TikTok’s Secret ‘Heating’ Button Can Make Anyone Go Viral)》的报道。我们先来看看记者是如何描述“加热”(heating)这个概念的: “‘加热’指的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将特定视频加入到推荐信息流中,以帮助视频达到一定的播放…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60次见面。欢迎通过各种渠道转发(从邮箱里点击最上面的大标题就可以获得本期newsletter的网址)。

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查看往期内容

两周之后的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3.3.1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这个似乎到处都是I人的时代,既是个体层面对内向者性格特质的认可,又反映着公共生活层面的失落。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面向大众的、免费使用的平台,都不会是你能打破信息差、跻身“信息达人”行列的地方,它们只能是让你和众人变得一样、没有差别的地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阅读优质信息,品尝精品咖啡。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