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林秋远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6)什么样的平台更适合媒体生存?

今天的会员通讯,我们来聊一个重要而实际的问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新闻媒体究竟能不能获得流量和收益?为什么不同的平台对新闻媒体的友好程度会很不一样? 我们先从美国的案例说起,然后具体分析中国的平台。 美国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消费 近期,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篇调查研究,分析了近年来美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消费情况。数据显示,有三成的美国成年人经常通过Facebook获取新闻,接下来是Youtube和Instagram,TikTok以14%的比例位列第四。 从绝对值看,14%的比例不算高。但是如果我们具体看TikTok的受众就会发现,2023年有43%的TikTok用户表示他们经常从平台上获取新闻,仅次于X的53%,和Facebook持平。 如果加上时间维度,趋势就更明显了:2020至2023年,只有TikTok是一条陡然向上的曲线,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里一枝独秀,而X和Facebook的用户经常在平台上获取新闻的比例都有所下降。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背后可能和“新闻回避”、“新闻疲倦”等时代情绪有关(参见会员通讯683期)。而从平台的角度看,这也是平台的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6)什么样的平台更适合媒体生存?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8)美国《国家地理》裁员风波

6月底,美国多家媒体报道了老牌杂志《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裁员的消息。中文社交媒体上也流传着关于它的诸多传言:有的说《国家地理》将全面停刊,有的说它将停止发行纸刊并全面转型线上订阅,还有的说《国家地理》裁掉了所有员工。 不少传闻后来都被澄清为假——《国家地理》并没有停刊,也没有停止发行纸质版本,只是将停止报刊亭渠道的发行。《国家地理》杂志总体发行量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读者直接订阅,报刊亭渠道只占很小一部分。并且,今后杂志的特刊仍将出现在报摊上。 不过,这本135岁的老牌杂志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况的确值得详细了解。本期会员通讯,我们就从这次裁员风波入手,深入谈谈《国家地理》这本杂志的运营模式、数字化转型和近几年的变化。 《国家地理》的影响力是如何产生的?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8)美国《国家地理》裁员风波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2)媒体应该如何报道AI?

媒体对AI的报道仍处在“炒作周期”的中间阶段。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82)媒体应该如何报道AI?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2)社交媒体平台必定走向“垃圾化”?

算法和流量经济对内容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和创作者的关系,这两个话题一直是新闻实验室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期会员通讯,我们结合最近两篇在英文世界里引发热议的文章,再来谈一谈平台、流量和创作者的话题。 “流量扶持”揭下平台“中立性”的面具 前阵子,福布斯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TikTok 的隐秘“加热”可以让任何人出圈(TikTok’s Secret ‘Heating’ Button Can Make Anyone Go Viral)》的报道。我们先来看看记者是如何描述“加热”(heating)这个概念的: “‘加热‘指的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将特定视频加入到推荐信息流中,以帮助视频达到一定的播放量。” 如果你对内容平台有一定了解,肯定很快就能意识到:这不就是流量扶持吗? 流量,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就是我们在不同APP/网站上投入的时间和注意力,消费时长是最直观的量化指标。从创作者的角度看,它意味着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多少人看到。 但从平台的角度看,流量就是一种可供分配的资源。国内内容平台一般把流量分为自然流量、商业化流量和运营流量三类。 * 自然流量: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2)社交媒体平台必定走向“垃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