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翻山越岭的意义|免费newsletter(064)

“人如何看待自己无法改变的因素,如何创造意义,都有很多可能性。”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0 分钟阅读
翻山越岭的意义|免费newsletter(064)
Photo by NEOM / Unsplash

目录

最近可好?明天我就要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参加国际传播学年会(ICA)。这算是香港的疫情管控结束之后的第一次年会,我们的博士生们都很兴奋——过去三年,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线下会议。

然而,临行前,有五名博士生被迫取消了行程,因为他们没有拿到签证——不是拒签,而是拖了一两个月没有进展。这并不是个例,据会议官方统计,至少有一百多名参会者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我们在系里谈起这件事,一位香港同事说,他在世界各地参加过的那么多届年会,好像从来没有办过签证(因为并不需要)。

前两周,一个从美国交换回来的本科生谈起他的那些学新闻的美国同学,感叹说:我们想要拼命争取的,不过是他们的日常。

最近热播的一部名叫《人选之人》的台剧也让不少人产生了感叹。我还没有看这部剧,因为最近在疯狂补一部丹麦出品的政治剧《Borgen》,沉迷于其中对什么是政治理念、什么是商议和妥协、什么是媒体角色的描绘。

这几天,人物杂志的一篇爆款文章《寒门子弟上名校之后》打动了很多人。文章里面说,小镇做题家们拼死拼活进了名校,才发现原来出身于大城市的同学们早已轻松掌握了大学密码,而自己则一无所知。

所有这些近期碎片,都让我想起2019年听比尔·盖茨的一场演讲时,他展示的一幅图:

图中展现的是三个人的人生道路。对于比尔·盖茨来说,他的人生基本是一片坦途,因为他是一个出身于发达国家优渥家庭的白人异性恋男性。他的前妻梅琳达的人生道路也差不多,只是要翻越“性别”那座山。

而对于一个出生在非洲萨赫勒(sahel)地区的女孩来说,眼前的每一座山都高耸入云。

盖茨在演讲中说,从全球范围来看,最能预测一个人的未来将会如何的因素,不是智力高低,也不是努力程度,而是出生地。这显然是一种应该被改变的现状,人的发展不应该被这样的随机因素左右。

他在台上说这些,当然是为了阐释盖茨基金会的理念,解释为什么他们要投入那么多经费去不发达国家资助医疗和教育。但是,对于已经要面临一座座大山的个体来说,看到这样赤裸裸的“命运可视化”时,该作何感想呢?

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无论是自暴自弃还是天真地无视高山的存在,显然都不是好的答案。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回答,来自寒门子弟那篇文章结尾处的四个关键字:“创造意义”。原文完整的句子是:“人如何看待自己无法改变的因素,如何创造意义,都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我们不再以“谁走得更远”来衡量人们的价值,而是以“谁在旅途中创造了更多的意义”来衡量,也许能够豁然开朗一些。一个出身优渥的人,也许可以轻松走得很远,但却可能缺乏意义感;而一个要翻山越岭的人,也许从绝对距离上衡量走得并不远,但却可能从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找到了更多的意义。

创造意义当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它至少将命运的主动权交还了自我,至少确认了人的主体价值,而不是将自己完全交由那些外在的随机因素去决定。

🎙️播客上新

新一期播客上线,聊聊最近裁员和关掉严肃新闻产品的Buzzfeed,看看这家曾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制造无数“病毒式传播”内容的媒体,为何也活不下去——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平台靠不住,媒体当自强。

它曾被视为传媒业的未来,如今为何黯然失色?|新闻实验室34
听《新闻实验室》上小宇宙。 这里是传播学研究者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与你一起聊聊传媒、科技等话题。 💌 了解更多,请订阅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https://newsletter.newslab.info/

欢迎在苹果Podcast、Spotify、小宇宙等播客客户端订阅新闻实验室播客,适用于泛用型播客客户端的rss地址是:https://feed.xyzfm.space/xxkgbvrglujv

🎯第二届“卓越传媒人驻校计划”开放申请

2023-24学年香港中文大学“卓越传媒人驻校计划”开放申请啦!计划面向全球各地的资深传媒人开放,驻校时间可以选择9-11月或1-4月当中的8个星期。驻校期间需要全脱产,主要活动包括:开办讲座、每周会晤学生、开展研究或报道项目、与本地传媒人交流等。

申请详情请点这里查看

这里这里可以收听我和第一届计划的入选者录制的播客。

🔥几则推荐

北同十五周年纪念:我们曾这样努力驱散偏见,将温暖编织成网
我们接住了许多人,也给了许多人希望与力量。

👆纪念了十五周年之后,北同“因不可抗力”关闭。不应忘记他们做的事情。

当一位女老师教学生反抗权威
“可是我想告诉你,我们真的没得选。”

👆在似乎不可能的环境下,依然有人选择投下一枚石子。

👀几期近来的会员通讯

以下是最近几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的主题。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2)中国媒体内部的性骚扰和性别歧视
对于女记者来说,编辑部内外都是危机四伏。而媒体机构则基本上没有任何关于预防和处理性骚扰的机制和措施。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3)2023年普利策奖解读
美国当地时间5月8日,2023年普利策新闻奖揭晓。延续新闻实验室每年的传统,我在本期会员通讯中提供对此次获奖作品的解读。 意外的“主角”:阿拉巴马州 从每一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中,都能读到前一年的美国和世界大事。在今年的获奖名单中,一个并不令人意外的关键词是俄乌战争——那当然是2022年的最大新闻。 但是,阅读整份获奖名单就会发现,频繁出现的地名并不只有俄罗斯和乌克兰,还有美国南部的一个州:阿拉巴马。 阿拉巴马州的新闻网站AL.com获得了“地方报道奖”和“评论奖”这两个奖项,这对于一家地方媒体来说是极为出色的表现。另有两篇入选最终候选名单的作品也是关于阿拉巴马的,它们分别是《大西洋…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4)Google与媒体的一段往事
一个是担心被同行包抄的科技巨头,一个是急于从硅谷得到哪怕一点点阳光的新闻行业。如果说前者带着焦虑和着急的心情,那么后者就是极度焦虑、仓皇求生的姿态。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5)讽刺与幽默
最近一周,在香港和内地,分别发生了一桩和“讽刺与幽默”有关的事件。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6)纽约时报推出音频app
这款筹备了近两年时间的app终于正式上线了。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64次见面。欢迎通过各种渠道转发(从邮箱里点击最上面的大标题就可以获得本期newsletter的网址)。

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查看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3.5.23

免费newsletter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这个似乎到处都是I人的时代,既是个体层面对内向者性格特质的认可,又反映着公共生活层面的失落。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面向大众的、免费使用的平台,都不会是你能打破信息差、跻身“信息达人”行列的地方,它们只能是让你和众人变得一样、没有差别的地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

阅读优质信息,品尝精品咖啡。

保持清醒,保持锐利|新闻实验室精品挂耳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