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newsletter
在本网站输入邮箱地址订阅即可免费获得。每两周发送一次。
特权心理与受害者心态|免费newsletter(070)
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正在发生的战争,引发了很多的思考和讨论。这几天我也一直在阅读相关的信息,尝试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历史与现实。在这封newsletter中,我尝试提出一个很细小和具体的角度。对于极为复杂的巴以问题来说,这个角度只是一个很小的侧面,但或许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启发这个思考角度的,其实是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的经历,它和巴以问题完全无关。我们暂且叫这位同事A教授吧。 A教授说,他收到一封邮件,写信的是某所精英私立大学的本科生。学生说,在课上读到了A教授的文章,觉得很有启发,于是想问A教授是否招收研究助理,希望能有机会和A教授一起工作,接受他的指导。 A教授回信表示感谢,并且给信中提到的一些研究思路提供了反馈建议。他还说,我们学院无法招收远程的研究助理,不过他很乐意打个视频电话,看看可以怎样帮到写信的学生,能不能以某种方式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最近的研究项目里面来。 学生回信说,自己想找的是带薪的研究助理工作,希望能够参与到研究项目并且得到工资。 A教授以为这中间有什么误解——毕竟,已经明确解释过不招收远程研究助理了。于是他回信做了进一步解释:带薪研究助理的岗位是竞争很激烈的,不
万众瞩目的潜水器与无人关心的难民船|免费newsletter(066)
一边是寻求新鲜而昂贵体验的几个富人,一边是被迫逃离窘境的几百难民,媒体是否给了富人的生命过度的关注?

“新闻已死”喊了很多年,更快溃败的却是社交媒体平台|免费newsletter(063)
本周二(4月18日)中午,北京长峰医院发生火灾,造成至少29人死亡。从火灾发生,到当晚官媒《北京日报》发出情况通报,其间近8小时几乎没有任何信息传出,这样的静默令人愕然。 端传媒的报道很好地总结了其中可能的原因。我想基于其中的信息,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今天,当我们提到“媒体”的时候,往往可能在说两种东西,第一是生产原创新闻报道的新闻媒体(或称“机构媒体”),第二是承载巨量信息、人人皆可发言的社交媒体平台,上面活跃着大量的“自媒体”。 在两者的对比之中,许多人觉得社交媒体平台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力,就像汽车胜过马车一样;它们也的确创造了更大的商业成功,吸引广告主带着钱跟机构媒体说再见;也有人觉得社交媒体的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同样超过机构媒体,因为它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降低了表达的门槛、形成了民众监督的力量、带来了“围观改变中国”的可能。 但是,在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入侵我们的生活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至少在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方面,社交媒体平台带来的可能只是一些虚假希望。 用一个我最近思考较多的概念——韧性(resilience)——来考察,北京长峰医院火灾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