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从“台湾媒体的下限能有多低”说起|免费newsletter(069)

「为什么这么多好的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从来都没有给我推过?」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6 分钟阅读
从“台湾媒体的下限能有多低”说起|免费newsletter(069)
Photo by Gwendal Cottin / Unsplash

目录

最近,台湾媒体界出现了一桩热议话题。它背后指向的问题,则在全世界范围内皆有共性。因此,在本期免费newsletter里面,我想来简单聊聊对岸的这桩事件。

事件的由头是一年前移居台湾的比利时籍混血网红“锡兰Ceylan”9月17日在YouTube发布的视频《台湾媒体的下限能有多低?》。一周之内,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250万次。

在这个非常长的视频里面,锡兰基本上就说了一件事:台湾媒体对他的报道断章取义,为博取流量,手段没有下限。比如他关于台湾天气太热、食物不够好吃的抱怨,被部分媒体掐头去尾,包装和炒作成他对台湾的恶意抹黑和仇恨,结果在网上引发大量台湾网民针对锡兰的人身攻击。

锡兰在视频中痛骂的这些现象,世界各地的网民看了都不会感到陌生。为了追求点击量,故意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是常规操作。经过长期的摸索,许多内容生产者或者网络“小编”都已经发现,有一类内容最能引发点击、分享和互动,最有助于完成数据KPI,那就是:操弄情绪的内容。

而在各类被操弄的情绪当中,仇恨与对立情绪又往往是效果最明显的,也是对社会伤害最深的。某某人、某某群体或者某某国坏透了、恨死我们了——这样的公式是通吃世界各地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在美国,“某某”指的可能是穆斯林,可能是提倡文化与种族多元的自由派。在中国,“某某”指的可能是美国,可能是公共知识分子,可能是女权主义者。

锡兰的视频直接点了三立记者林伟帆的名字,但“媒体无下限”这个问题显然不是某一个身为普通记者的坏分子导致的。那些试图将问题归咎于某些具体的人,而忽略背后结构性问题的声音,都是缘木求鱼。

那么,是什么使得媒体越来越没有下限?归根到底,还是“好内容与高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被打破,使得部分媒体和许多精明的内容商人走上依靠操弄情绪获得流量与收益的岐路。如果光明正道很难走通,大家自然只能走上旁门左道,甚至不惜全然不要脸面,沦为垃圾生产者。

台湾媒体评论家黄哲斌在Facebook上对此事件的评论非常值得一读。他提到,在台湾致力于做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君竹曾告诉他,每当在演讲中告诉台湾民众,其实台湾有不少媒体在做非常优质的内容时,大家总会问:为什么台湾这么多好的新闻报道,Facebook从来都没有给我推过?

这是来自普通受众的朴素发问,但它也是一个穿透问题本质的灵魂叩问——正因为好内容无法被有效分发给受众,无论是内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因此大受伤害。愿意潜心做好内容的人和团队越来越少,受众获取的信息质量越来越差,也对媒体越来越不满。

锡兰在视频里面问“媒体下限能有多低”,其实我们更应该问的问题是:内容与注意力之间的错配为何如此严重?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三立记者林伟帆可能是一个撰写优质报道的记者,因为在那个宇宙里面,写优质内容是能获得注意力和收益的,而写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操弄情绪的内容则是死胡同。

这种错配为何发生、如何解决,是作为庞大的注意力分配机器的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回答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应该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都在为此付出代价。

当然,在结构性的改变发生之前,个人可以做些什么吗?同样推荐黄哲斌对锡兰事件的一篇后续评论,也是发表在他的Facebook上。我截取其中一部分与大家分享:

如何摆脱演算法控制,快速建立浏览新闻的方法
对于新闻消费者而言,必须“拾回资讯狩猎的能力”。通常,我会分为三步骤:
一、确立“资讯履历”概念,当我们去超市买颗苹果,都会注意来自日本、智利或纽西兰,我们在网上逛到任何资讯,同样要先确认讯息来源,过往纪录如何,主事者是谁,是否可信,有无重大争议;
二、列出至少五个“值得信任的新闻来源”,无论商业媒体、公共媒体、非营利媒体、另类媒体、专业分众媒体或记者个人,或是个人粉专、YouTuber、IG帐号、Podcast等自媒体,只要你认为值得信任,试著写下理由,然后,固定造访,积极分享,赞助,订阅。 甚至制成下图,向其他人推荐(这张图出自“记者真心话”)。
三、尽量与你信任的友人交换“媒体信任清单”,并经常检视自己的清单,加进新的,汰除不合格的,若无意外,不到三个月,你会有一张很不错的“我的最爱”,不必再担心被演算法操纵。

这其实就是新闻实验室一直在讲的“媒体食谱”概念。如果足够多的人有意识这样去培养自己的媒体食谱,并且影响周边人的媒体食谱,那么至少在小范围内,会引发些许的变化。

这当然很难在根本上解决“媒体无下限”的问题,但至少能鼓励到部分优质内容的创作者,让他们知道,不需要制造耸动的、操弄情绪的内容,也可以体面地获得收益。

🎙️播客上新


在最近一期的新闻实验室播客中,我邀请了“问题青年”的主播Lisa来串台,回顾了她和Zakfa在2008年一起创立“青年志”的故事,分享了我们看到的青年人心态的变化,探讨了青年文化、消费文化与多元进步的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并且了解了Lisa为什么要做“问题青年”。

让年轻人成为主体,而不是媒体消费的对象|新闻实验室37
听《新闻实验室》上小宇宙。 这里是传播学研究者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与你一起聊聊传媒、科技等话题。 💌 了解更多,请订阅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https://newsletter.newslab.info/

欢迎在苹果Podcast、Spotify、小宇宙等播客客户端订阅新闻实验室播客,适用于泛用型播客客户端的rss地址是:https://feed.xyzfm.space/xxkgbvrglujv

🖋️几处痕迹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真实世界早已被幻象包围

👆 对《幻象》一书的书评。

專職報道Taylor Swift 這樣的記者崗位荒誕還是合理?(文:方可成) (09:00) - 20230921 - 文摘
若有報紙開闢記者崗位,工作職責就是專門報道一名娛樂明星。你會覺得這是一件荒誕的事情嗎?

👆 我在《明报》的专栏文章。简体版可见新闻实验室的ins账号

🔥几则推荐


📣 注意啦:我会在新闻实验室的Instagram账号Threads账号上推荐每周值得一读/听/看的媒体内容。欢迎关注和推荐其他好内容~

夏威夷的灰烬里,我看到了自己
天堂的风险

👆 作者在哥斯达黎加的大自然中建设家园的故事,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令人开拓眼界。

planet.speakeasy - Official Podcast, Instagram - Linktree
在离散的时代,学着讲述离散的故事

👆 新开播的「行星酒馆」播客,致力于讲述「离散」(diaspora)的故事:走出来的华语创作者们,如何开启新的生活和新的创作。

“幸运儿”比例约等于0?|《2023中国女性成长经历报告》
我们到底要有多幸运,才能免于男权社会的伤害?

👆 一份珍贵的调查报告。

【我們的社區出版(下)】社區報的潮起潮落 仍然發行的社區報:一羣人走,走得遠些 - 明周文化
揭開每份社區報,你會看見不同團隊的面貌特質:天馬行空的《土著》和《土瓜灣人文地圖》,堅守新聞價值的《馬聞》和《集油》,街坊投稿、風格多變的《大嶼小報》,每期四十頁的文化小誌《荃承》,設計感爆棚的《船灣人》……

👆 香港的社区报是媒体生态当中独特的一个类别,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依然有一群人在做,也显示了公民社会的韧性。

👀几期近来的会员通讯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98)看待中国媒体的人类学视角:新闻作为“货币”
新闻在为大众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成了连接与协调不同角色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各种角色实现形形色色目的的工具。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99)福岛核废水与科学报道
我是怎样阅读和分析福岛核废水排放的相关信息的。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00)十年回溯:我的学术起步与探索
早期是踉跄和挣扎,中期是犹疑和拧巴,最近两年才终于开始对学科的“主流”有了更平视的视角,以及批判的勇气。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01)AIGC时代的个人隐私数据风险
身为用户,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很清楚:网络时代的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面临相当大的问题。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和普及,正在令问题雪上加霜。 几天前,马斯克旗下的X(Twitter)修改了隐私政策。根据新的政策,X可能会使用所收集到的平台信息和公开可用的信息,来帮助训练X的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模型。也就是说,如果你在X上面发布了公开可见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就可能被X拿过去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 X的新动作并非孤例。由于AIGC模型对训练数据有着巨量的需求,科技公司正陷入对用户数据的新一轮争夺之中。本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我们就来谈谈这场争夺带来的风险,以及用户可以怎样应对。 “永久使用…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02)“官方知乎”项目为何失败
中国官方的宣传项目如何运行,始终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话题。这些项目往往有着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巨大的资源投入,它们是否总是成功?是否也有不那么成功,乃至失败的例子? 今天的会员通讯,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个失败的案例:共青团中央在2015年推出的青年互动社交平台“青年之声”。这个平台曾经被称为“共青团+互联网”的成果,因为其中的主要产品是问答,所以曾被寄望成为“官方知乎”。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03)Google 25岁了!寿星的烦恼
这个月,Google将会庆祝它的25岁生日。对于这家科技巨头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值得开心的时间点。 不过,Google的这个生日月也伴随着烦恼。9月12日,美国司法部以反垄断为案由起诉Google的案子将会正式开庭。这个案子被广泛认为是自1990年代美国政府起诉微软以来最重要的反垄断案件之一,也是自微软案以来美国政府起诉科技公司的最重要案件。 除了这桩案件之外,Google还面临着网络生态变化、人工智能崛起等多重挑战。今天的会员通讯,我们就来谈谈寿星Google的烦恼。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04)《马斯克传》与马斯克
“仰慕马斯克的人读了这本书,将会找到更多仰慕他的证据;讨厌马斯克的人读了这本书,将会读到更多让他们更加讨厌马斯克的理由。“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05)AI背后的人工:职校学生、难民、囚犯……
AI时代的数据标注工作,往往是寻找那些深陷困境、别无选择的人去做。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06)中国有“新闻荒漠”吗?
在新闻荒漠里,不仅有权力不受监督、社会溃败的危机,也有许多未能得到满足的、容易被欺骗的信息消费者。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69次见面。欢迎通过各种渠道转发(从邮箱里点击最上面的大标题就可以获得本期newsletter的网址)。

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查看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3.9.24

免费newsletter媒介素养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在追求“谁更强”的竞赛中,我们终将疏离,每个人都会深陷孤独;而在承认“我们都很脆弱”的袒露和拥抱中,我们有可能建立起基于尊重和共情的共同体。

人性本弱|免费newsletter(07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新年好!愿大家的2024年平安顺遂。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深圳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感谢所有从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到现场的朋友们。时隔四年,再次在线下连接,看到每一张笑脸,令人感到格外温暖。 我在现场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我的媒体食谱2023:与生命历程和世界脉动的共振》。在这封信当中,我想提取其中的一个部分,与大家分享。 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自动生成好像Spotify、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那样的“年度内容摄取报告”,因为,从我们摄取的内容入手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今大多数人的内容摄取都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但主流的平台估计很难出这样的内容总结。因为,如果一定要诚实地总结,那么可能会是这样的: * 抖音:2023年,你浪费在看短视频和直播上的时间长达1000小时。 * 微信:2023年,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阅读了300篇假新闻,另外,你阅读过的100篇文章已经404。 * 小红书:2023年,你在小红书上感到焦虑800次,其中800次是因为别人塑造的虚假生活。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 * 依赖大数据、信息流的平台,有太多垃圾的、低质的,让你浪费时间的

2023年,我的媒体食谱之“最”|免费newsletter(07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

他们曾经在民意的浪潮上冲浪,但始终,他们难以成为造浪者。

冲浪者与造浪者|线下沙龙预告|免费newsletter(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