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
付费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812)“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
在搞笑的段子和其乐融融的交流氛围之外,“TikTok难民”现象更多折射的还是冷酷的政治现实与过于稀缺的平台选择。
付费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34)OnlyFans与内容创作者的劳动
色情内容生产者和社交媒体上的其他内容生产者一样,成了在平台上没日没夜工作、困在算法里且看不到长久未来的劳工。
付费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26)什么样的平台更适合媒体生存?
今天的会员通讯,我们来聊一个重要而实际的问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新闻媒体究竟能不能获得流量和收益?为什么不同的平台对新闻媒体的友好程度会很不一样? 我们先从美国的案例说起,然后具体分析中国的平台。 美国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消费 近期,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篇调查研究,分析了近年来美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消费情况。数据显示,有三成的美国成年人经常通过Facebook获取新闻,接下来是Youtube和Instagram,TikTok以14%的比例位列第四。 从绝对值看,14%的比例不算高。但是如果我们具体看TikTok的受众就会发现,2023年有43%的TikTok用户表示他们经常从平台上获取新闻,仅次于X的53%,和Facebook持平。 如果加上时间维度,趋势就更明显了:2020至2023年,只有TikTok是一条陡然向上的曲线,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里一枝独秀,而X和Facebook的用户经常在平台上获取新闻的比例都有所下降。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背后可能和“新闻回避”、“新闻疲倦”等时代情绪有关(参见会员通讯683期)。而从平台的角度看,这也是平台的主
付费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74)Google与媒体的一段往事
一个是担心被同行包抄的科技巨头,一个是急于从硅谷得到哪怕一点点阳光的新闻行业。如果说前者带着焦虑和着急的心情,那么后者就是极度焦虑、仓皇求生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