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Blog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3)俄亥俄脱轨事故中的媒体表现

最近一周,中文互联网上的一大热点是本月初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列车脱轨事故。一些自媒体打出“剧毒化学物泄露”、“毒云漫天”、“生死撤离”、“切尔诺贝利2.0”、“半个美国面临灭绝”之类的耸动标题,获得了不少流量。亦有不少人称:美国政府逮捕报道此事的记者,各大媒体对这桩事故避而不谈,还拿气球事件转移视线,彻底显示出美帝的虚伪。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来聊聊美国主流媒体对这起事故的报道究竟是否存在问题,美国民众又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关注此事的。另外,我还会谈谈美国发达的阴谋论生态与中国舆论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3)俄亥俄脱轨事故中的媒体表现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2)社交媒体平台必定走向“垃圾化”?

算法和流量经济对内容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和创作者的关系,这两个话题一直是新闻实验室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期会员通讯,我们结合最近两篇在英文世界里引发热议的文章,再来谈一谈平台、流量和创作者的话题。 “流量扶持”揭下平台“中立性”的面具 前阵子,福布斯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TikTok 的隐秘“加热”可以让任何人出圈(TikTok’s Secret ‘Heating’ Button Can Make Anyone Go Viral)》的报道。我们先来看看记者是如何描述“加热”(heating)这个概念的: “‘加热‘指的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将特定视频加入到推荐信息流中,以帮助视频达到一定的播放量。” 如果你对内容平台有一定了解,肯定很快就能意识到:这不就是流量扶持吗? 流量,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就是我们在不同APP/网站上投入的时间和注意力,消费时长是最直观的量化指标。从创作者的角度看,它意味着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多少人看到。 但从平台的角度看,流量就是一种可供分配的资源。国内内容平台一般把流量分为自然流量、商业化流量和运营流量三类。 * 自然流量: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2)社交媒体平台必定走向“垃圾化”?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我们都记得|免费newsletter(59)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是阴谋还是默契,是决心向前还是不忍回头,总之,人们似乎已经将那些痛苦与不解抛在了脑后。

我们都记得|免费newsletter(59)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1)ChatGPT与媒体

ChatGPT及与之类似的生成型AI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究竟是什么?它们对于媒体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记者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和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1)ChatGPT与媒体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0)气球事件背后的媒体、舆论与政治生态

过去一周,国际媒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是飘在美国近两万米高空的一只巨大的白色气球。这只气球来自中国,最终在大西洋海岸外被美军击落。它引发的媒体追逐、舆论热议和政治喧闹,远远超出了气球本身的重要性,折射出复杂而危险的舆论和政治生态。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0)气球事件背后的媒体、舆论与政治生态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9)胡鑫宇、阴谋论与“塔西佗陷阱”

从去年10月开始,失踪的高一学生胡鑫宇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也引发了许多猜疑和种种版本“惊人真相”的传播。今年1月底,警方宣布尸体被找到。2月2日上午,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很多人的收看,调查组最终认定胡鑫宇是自缢身亡,找到尸体的粮库院内树林是第一现场。 对于官方的说法,一些人依然抱持怀疑态度。很多与此事相关的评论文章都引用了一个叫“塔西佗陷阱”的概念——政府无论说什么、怎么说,人们似乎都不信了。 在今天的会员通讯中,我想分享自己对这一事件中的舆论、阴谋论以及政府公信力的看法。 通报事实为何无法完全平息质疑 让我们先假定官方通报的所有信息都是真实的——如果你是江西省的官员,你想要说服民众接受和信任官方的说法,你可以做些什么呢?看上去,通报事实也无法完全平息质疑,那还能怎么办呢?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9)胡鑫宇、阴谋论与“塔西佗陷阱”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8)记者的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

人们对记者工作的描述和想象,往往集中在他们如何突破封锁、获取关键信息,如何与各色人等谈笑风生,如何妙笔生花、倚马可待,仿佛技艺与勤奋就是做好这份工作所需的全部,仿佛这份工作的辛苦主要就是身体上的舟车劳顿、生活不规律等。 其实,记者也是一种需要相当多情感投入的职业。不管是与人打交道,还是记录社会的阴暗面,不管是写作的过程,还是获取反馈的时候,都会消耗相当多的情感,这种消耗也是不少记者选择转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是此前人们比较少关注的方面,甚至很多记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8)记者的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7)AI写作工具如何改变大学教育

技术革新的浪潮下,AI写作工具正在逼迫全球的大学教育调整教学与考核方式,乃至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和目的。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7)AI写作工具如何改变大学教育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6)如何研究社会运动中的媒介技术

本期会员通讯,我为大家介绍自己上个月发表于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一篇论文。论文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研究社会运动与媒介技术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因果关系”框架的缺陷 提到社会运动当中的媒介技术,人们最常想到的一个理解框架是:某一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一场新的社会运动成为可能。甚至更简单地说:是某种新技术,导致了某场社会运动的发生。 最典型的就是在十几年前的“阿拉伯之春”发生后,有不少人提出:是当时刚刚出现的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导致了中东北非多个国家社会运动的发生。不少媒体会使用类似于“阿拉伯之春是一场Twitter革命”这样的叙事,将人们走上街头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传递、情感动员、运动组织等作用。 但是,过去十年,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式框架,也遭到了非常多的质疑。我将迄今为止的研究当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6)如何研究社会运动中的媒介技术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5)芭芭拉·沃尔特斯: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女主播

去年的最后一天,美国著名记者和主持人芭芭拉·沃尔特斯(Barbara Walters)逝世,享年 93 岁。她和同时代的克朗凯特(参见会员通讯023期)等人共同开创了电视新闻专访的黄金时代,而她自己作为第一个在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中担任主要职务的女主持人,也为职场女性开创了全新可能。 沃尔特斯的职业生涯跨越半个世纪。本期会员通讯将介绍她人生的两个重要侧面:作为主持人和记者的专业实力,以及作为女性如何打破行业的「玻璃天花板」。 从歧视女性的职场中脱颖而出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45)芭芭拉·沃尔特斯: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女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