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人不会输给AI,只会败于自己|免费newsletter(61)

如果有一天人类被AI取代,那一定不是因为AI太强大,而是因为人类自我迷失了。

方可成
方可成
需要 12 分钟阅读
人不会输给AI,只会败于自己|免费newsletter(61)
Photo by D koi / Unsplash

目录

本期新闻实验室免费newsletter稍晚了三天与各位见面,不好意思。先更新一下两则进展:

  • 上期提到的关于网络暴力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我正在参与和复旦大学的师生团队合作内容,下期会和大家分享;
  • 最新一期的新闻实验室播客已经录制完毕,嘉宾是王磬、熊阿姨和季天琴,预计下周上线~

欢迎将这封信转发给朋友。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查看往期内容

💭几段感想

随着GPT-4的发布以及微软将其接入Office全家桶,AI的话题最近一周非常热闹。喧嚣之中,我的感受是:当我们谈论AI的时候,其实更多还是在谈论和展现自己。

社交媒体上,音量最大的是娴熟使用标题党的自媒体。其实,生成型AI究竟是什么、到底在多大意义上是革命性的,它们并不是很关心。它们在意的只是又多了一个流量密码,拼凑一些“爆炸性”的截图,加一些危言耸听或激动人心的话语,就完成了本周的流量KPI。

这些话语虽然充满水分,但击中了很多人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态。因为害怕错过新的、据说能改变世界的科技趋势,人们即便并没有真正使用过,也开始畅想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未来。

还有一些人,关心的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做出ChatGPT,以及墙的存在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和这一轮AI热潮无缘了。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但它的关注点显然不是AI本身。

我想起两篇关于社交媒体平台和大数据的论文(),虽然研究的不是AI,而是几年前的热门技术,但文中总结的现象同样适用于当下中文世界的相关讨论——中国人对于新技术的想象带有这些特点:

  • 技术中心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问题的解法);
  • 技术乐观主义(倾向于相信技术带来积极的社会变化);
  • 技术民族主义(看重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实力对比)。

即便是那些认为“AI让人类完蛋”的人,思维的出发点也是技术中心主义的,也是认为技术是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果。

这种思路推到极致,就是最近又流行起来的一个说法(来自马斯克):人类的存在只是为了引出硅基生命,作为一段简短的启动程序,帮助开启AI的统治。

这样的说法很有想象力,但它也将人的位置和尊严降到了最低。它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将人类变成了为另一物种服务而存在的生物。这是对思想启蒙运动以来人文主义的根本否定。

当然我们也无需拔那么高,人究竟是否有主体性,是否有尊严,其实还是要看人类自己是否珍惜,而不是看AI是否会试图打压我们。当我抱怨ChatGPT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根本不核查事实的时候,有朋友提醒我:其实人类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得还少吗?人类胡编乱造的东西还少吗?

是呀,如果人做的只是“狗屁工作”,那么这样的事情交给AI可能更好。如果人不尊重自己,互相奴役、自我奴役,那么仅仅充当硅基生命的启动程序也没什么可惜的。我觉得,如果有一天人类被AI取代,那一定不是因为AI太强大,而是因为人类自我迷失了。

如何在AI面前找回人类的主体性?我想,最重要的是在了解技术原理之后,反思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GPT等生成型AI为例,可能的角度包括但不限于:

  • 生成型AI是否会导致垃圾信息泛滥,进而让AI都只能面临“垃圾进、垃圾出”的局面,让本就糟糕的信息环境彻底没救;
  • AI的偏见和歧视问题,以及在各种情境下被滥用的问题;
  • 生成型AI需要巨量算力支持,也就意味着会消耗大量能源,这是否会加剧气候变化的趋势……

其实每一次的技术进展,都可以成为人类反思和重新确认主体性的机会。能说会道的GPT看上去是一种崭新的挑战,但仔细和它聊一聊,想一想它背后的原理,我想我们能够稳下阵脚。最重要的,是不要提前交出自己的主体性,不论是交给AI,还是交给自媒体标题党。

🖋️一个故事

【我抓包了一个用ChatGPT🤖️写作业的学生】 最近, - 即刻App
即刻App,享受探索、表达和创造

在这则抓包ChatGPT的故事里,我不知道是该对这个学生更失望,还是该对ChatGPT写的错漏百出的作业更失望。

🔥几则推荐

Substack: Empire of Narratives
The $650 million startup isn’t a newsletter platform – it’s a multi-media network and cultural powerhouse.

👆一篇对Newsletter工具Substack的深度解剖,除了我们熟悉的订阅制、受众可带走等特点外,还谈到了作者网络的力量、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等。
我又想起一两年前国内一些媒体报道Substack的时候用的标题:“美国版的微信公号”——这真是一个极为错误的类比,不仅因为newsletter的逻辑和平台逻辑完全不同,而且因为Substack从一开始就是要改变以流量和广告为基础的商业模式,而微信公号从一开就是以流量和广告为基础的。

2022 letter | Dan Wang
Becoming a barbarian; an ideological revelry; lockdown; sweetgrass and banana leafs; crankiness; delightful animals; to the mountains

👆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分析师Dan Wang每年的总结文章都值得一看。他的2022年总结围绕着疫情封控展开,讲述了他从上海逃亡云南,阅读James Scott的体会,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判断。

Opinion | Noam Chomsky: The False Promise of ChatGPT
The most prominent strain of A.I. encodes a flawed conception of language and knowledge.

👆乔姆斯基等三位学者关于ChatGPT的文章(澎湃做了中译),他们指出:大语言模型并非真正的智能,因为人类的智慧不仅是预测下一个词该说什么,更是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说。科学理论的进步,并不是通过拼凑那些最可能出现的词,而是去说那些听上去不可能但实际上充满了洞见的发现。
更有意思的是,文章还论述了ChatGPT和“平庸之恶”的相似之处:在重要的问题上拒绝做道德判断,将责任转嫁给它的创造者,声称自己只不过是在执行命令而已。

「我不想成为战地记者」专访乌克兰摄影师 Maxim Dondyuk

👆这位乌克兰摄影师对“真实”、“纪实”、“中立”的观点值得思考,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更像是艺术创作,并且怀疑摄影师是否真的能“记录真相”。我在教“大众传播史”的时候,会布置学生读苏珊·桑塔格的《In Plato's Cave》。桑塔格用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之喻启发我们:摄影并非真相本身。

👀几期近来的会员通讯

以下是最近几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的主题。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6)“辉瑞高管承认研发新冠病毒变种”背后
产自国外的垃圾信息,仅仅因为符合了反美的立场,就被广泛地引入中国的舆论场,成为国人的信息食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7)女性成为媒体领导后,会带来什么变化?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祝新闻实验室的所有女性读者们节日快乐! 配合节日主题,今天的会员通讯为大家介绍前几天新上线的一篇学术论文,文章研究的是新闻机构增加女性领导者之后发生的变化。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Journalism》,作者是佐治亚大学和韦恩州立大学的两位学者。 为新闻机构的女性领导设一个比例配额 这篇论文研究的现象发生在德国。2012年2月,德国的383名记者向两百多名媒体主编发去了一封联名信,信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要求: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将媒体机构的女性领导比例增加到至少30%。 30%是什么概念呢?在当年的德国,只有2%的报纸主编是女性,杂志主编也几乎全部是男性,12家公共…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8)口罩、传播与社会
完全成长于疫情时期的儿童可能会因为习惯观察佩戴了口罩的人脸,而习得和发展出不同的情绪识别模式。这对于他们的社交模式、情绪沟通也许会有长远的、还未可知的影响。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9)《纽约时报》“恐跨”风波
最近一个月,《纽约时报》在自由派圈子内部因为一场“恐跨”风波,遭遇了不少质疑和批评。 “恐跨”(transphobia)指的是对跨性别人士的偏见、歧视和恐惧。2月15日,一群《纽约时报》作者发表联名公开信,指责该报对跨性别议题做了具有偏见的报道,呼吁报社正视、检讨这一问题。这封信获得了超过1200名《纽约时报》作者以及超过34000名媒体工作者和读者的联署。但是,报社对这封信的回应非常强硬,认为自己的报道没有问题,认为那些提出批评的人不懂什么是好的新闻作品。 这起风波让不少人开始回顾《纽约时报》历史上对同性恋、艾滋病等议题的偏见报道,也再次展现了“新闻客观性”这个议题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当然…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61次见面。欢迎通过各种渠道转发(从邮箱里点击最上面的大标题就可以获得本期newsletter的网址)。

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查看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3.3.18

免费newsletterAI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评论


相关内容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这个似乎到处都是I人的时代,既是个体层面对内向者性格特质的认可,又反映着公共生活层面的失落。

“I人”的时代|免费newsletter(07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92)AI自动生成播客

“我听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和(AI)主播成为了朋友。”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792)AI自动生成播客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

面向大众的、免费使用的平台,都不会是你能打破信息差、跻身“信息达人”行列的地方,它们只能是让你和众人变得一样、没有差别的地方。

“信息差”究竟怎样打破?|会员计划2024开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