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免费newsletter

在本网站输入邮箱地址订阅即可免费获得。每两周发送一次。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拒绝反思是一种特权|免费newsletter(055)

亲爱的朋友: 在新一期的新闻实验室播客里面,我和“C计划”三位联合创始人中间的两位聊了聊她们怎么在这个时代做“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点这里收听)。 C计划现在重点面向儿童,但在一开始的时候,主要的客户群体还是成人。那么,是什么样的人会付费报名学习批判性思维呢? 两位创始人告诉我,从性别上来说,有七八成都是女性。 这显然是一种不寻常的性别比例,它和知识付费的整体市场情况并不一致,而C计划的课程也显然不是亲子、健康、情感等传统意义上女性更关注的领域,反倒是思辨、逻辑等在刻板印象中更”男性化“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来学批判性思维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呢?难道是女性天生更爱思考、更爱辩论? 两位创始人给出了她们的分析:其实,批判性思维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反思自我——你需要时时警惕自己接收的信息是否准确,自己推理的逻辑是否成立,自己的思维还有什么漏洞,要怎样才能调整那些有误差的观点和有漏洞的推理。 而“反思自我”这件事,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去做——但这并不是因为女性天生如此,而是因为女性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性别。 在一个社会里面,强势群体是有不反思自我的特权的,他们制定规则,很少受到质疑和挑战;而

拒绝反思是一种特权|免费newsletter(055)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看不清未来的时候|免费newsletter(054)

亲爱的朋友: 你好。写下这行字的时候是2022年7月1日,香港正在“打风”(刮台风),窗外狂风暴雨,连近处的楼房都很难看清了。 整个6月都没有发送免费newsletter,不知道大家还好吗?就像我在上一封信里面说的,我在欧洲开会并旅行了半个月。两年半以来的第一次国际旅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真多——以罗马为例,最热门的景点斗兽场和梵蒂冈都要提前数周订票,否则就无缘进入了(我在即刻上面发布了一些文字和照片:巴黎、里昂、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疫情两年半的国际旅行)。 回到香港之后,我在朋友圈说:真抱歉,过去半个月发的那些照片、视频和文字可能拉了太多的仇恨。一位师姐回复说:“不仇恨,看你朋友圈知道世界还好着,心里舒服多了。‘昨日的世界’还在就行。” 其实,从很多方面来说,世界并未回到昨日。俄乌战争仍在进行,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遭受通胀的困扰,美国的油价涨到了3年前我离开时候的差不多两倍。说到美国,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大法官们最近连番出手,先是推翻了堕胎权的宪法保障,刚刚又剥夺了环境保护署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权力。 在美国的朋友说,今年下半年的中期选举之后,共和党很可能会同时拥有参

看不清未来的时候|免费newsletter(05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问好|免费newsletter(053)

亲爱的朋友: 已经一个月没有通过免费newsletter给你写信了。昨晚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询问,谢谢大家的牵挂,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最近没有写信(也没有更新播客)的主要原因是,在看理想app做了10集的书单节目(无限人生书单第4季“读懂新闻”),从写稿到录音花费了不少时间。今天刚刚交上最后一集的录音,下周将会正式完更。 如果说还有什么别的原因,那就是:或多或少有一些失语的感觉——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洞见可以与大家分享。针对当下的时事,该说且能说的已经说过,很多道理甚至几十年前、十几年前都已经有不少人说过。虽然过去一个月有许多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但在根子上,很多模式、规律、问题,都并不新鲜。 既然没什么新东西可讲,那么不如选择沉默,因为我想要对得起大家阅读newsletter花费的时间和注意力。 不过,昨天晚上那位读者的来信询问,让我觉得:即便只是去信问一声好,聊些有的没的,也许也是有用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护好自己的精神状态,保护好自己的内心。长期的封锁对人的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直没有得到充分讨论和重视的。尤其是那些和同学一起挤在狭小宿舍的学

问好|免费newsletter(05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买办”、“代理人”与“能动性”|免费newsletter(052)

尊重和依靠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倾听每一个人的声音和意见,而不是将人们的感受、发言与行动视为执行什么大棋和阴谋。

“买办”、“代理人”与“能动性”|免费newsletter(05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以务实眼光看待抗疫策略|免费newsletter(051)

不要把具体而多样的抗疫策略简化为二选一的选择题。

以务实眼光看待抗疫策略|免费newsletter(051)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灾难报道是“吃人血馒头”吗?|免费newsletter(050)

新闻伦理问题是最容易离地高谈阔论,但又最应该贴地具体分析的。

灾难报道是“吃人血馒头”吗?|免费newsletter(050)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仇恨和恐惧止步于理解|免费newsletter(049)

亲爱的朋友: 最近,有“放晴公园”的粉丝说,他被身边有的人称为有“圣母情怀”,而且他很确定地知道,这个称呼并非是出于好意夸奖,而是一种贬义的戏谑。这让他感觉有些抑郁了。 有朋友建议:可以尝试夺回对被污名化的词语的定义权。就像一些人把”女拳“变成了一种骄傲的自称一样,谁说我们不能自豪地说”我就是圣母心“呢?的确,“圣母”可能意味着一种过分理想主义的、也许不切实际的善良,但这并不是虚伪或者错误。你大可以嘲讽戏谑,但我也可以不接受你的污名。污名化是一种语言上的暴力,那么对一个词的重新定义就是最直接的抵抗。 我很同意这位朋友的建议。同时,我也提供了另一种对抗抑郁情绪的思路,那就是:理解。 不论是当记者还是做学者,我的工作都是去理解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抵抗和疗愈的过程。 比如,对“圣母”的污名和攻击。如果做些追溯和研究,就会发现它与《三体》的流行息息相关。在《三体》当中,刘慈欣塑造了一个叫程心的角色,

仇恨和恐惧止步于理解|免费newsletter(049)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乌克兰/俄罗斯相关资源|免费newsletter(048)

希望世界和平,希望战争结束之后,我们每一个人对历史、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深一层。

乌克兰/俄罗斯相关资源|免费newsletter(048)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如何面对一代人的伤口|免费newsletter(047)

亲爱的朋友: 每年在课上,我都会播放一些关于中国媒体和社会的纪录片。其中一部,是日本NHK电视台在2007-2008年制作播出的《激流中国》系列当中的第一集《某杂志编辑部60天的攻防》。 这部一小时的片子拍摄的是广州《南风窗》杂志内部的采编运作。一家中国媒体把编辑部敞开来,让一家外国媒体去参与选题会、跟着记者采访、自由拍摄,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那是在加入WTO之后、北京奥运之前中国与世界的蜜月期,在短暂的窗口中留下了这样宝贵的记录。 纪录片中重点呈现了《南风窗》当时在做的几个选题。有的选题在报道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而阻力不仅仅来自政府,更是来自杂志的大金主:广告商。有的报道虽然遭遇了当地宣传部的跟踪和阻挠,但最终还是发出了稿子,那就是记者石破所写的《尴尬的榜样:郜艳敏,被拐来的教师》。 是的,那是15年前的媒体对一名被拐卖到农村当媳妇的女性的报道。在举国关注徐州丰县被铁链拴起的八孩母亲的当下,读起这篇旧文,让人感受到:拐卖问题的伤痕如此之深,苦难如此之重。 出生在河南的郜艳敏被拐后,三次被转手,最终被卖到到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她多次自杀未遂,母亲在悲伤中死去

如何面对一代人的伤口|免费newsletter(047)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刘学州、新京报与媒体批评的艰难|免费newsletter(046)

亲爱的朋友: 寻亲少年刘学州的自杀,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如一诺所写: “刘学州一步步走上绝路,是由一系列重大的违法的侵害性事件对个人的伤害造成的。买卖人口、监护人缺失无监护、对未成年人猥亵、长期霸凌、大规模网络暴力、自杀倾向未被干预……在这其中哪怕有一步,有了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干预,这个悲剧可以不必发生。” 在这个系统性的悲剧中,一些人找到了一个方便的“凶手”:《新京报》。网上有不少人说,是《新京报》杀死了刘学州。 在事实层面,这样的论断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撑:在《新京报》对生母的采访报道之前,是否就没有网络暴力?对刘实施网络暴力的人,是否真的是在看了《新京报》的报道之后开始施暴的?在目前对《新京报》的批评文章中,我还没有看到这些证据的存在。 在价值层面,对《新京报》报道的批评和监督是应该的,报道的专业操作和伦理规范问题绝对值得检讨。但是,我想提醒三点。 第一,对《新京报》报道的批评,

刘学州、新京报与媒体批评的艰难|免费newsletter(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