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免费newsletter

在本网站输入邮箱地址订阅即可免费获得。每两周发送一次。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发送500期会员通讯让我学到的事情|免费newsletter(025)

小规模但真实的陪伴,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发送500期会员通讯让我学到的事情|免费newsletter(025)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我在博士课堂上的顿悟|免费newsletter(024)

我这个中国人居然比老师这个美国人更加“个人主义”,一时间竟分不清我俩谁才更懂“美国梦”。

我在博士课堂上的顿悟|免费newsletter(02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快评2021年普利策新闻奖:在一个病了的世界追寻公平正义|免费newsletter(023)

疫情、种族主义,还有一位获得“特别贡献奖”的18岁少女。

快评2021年普利策新闻奖:在一个病了的世界追寻公平正义|免费newsletter(02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短视频是“猪食”吗?|免费newsletter(022)

“短”不是原罪,它只是被一套商业模式利用了。

短视频是“猪食”吗?|免费newsletter(02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躺平学”与“慢运动”|免费newsletter(021)

被看见的需求,被欣赏的需求,对归属感的需求,对附近性和关怀的需求,对一点点爱的需求。

“躺平学”与“慢运动”|免费newsletter(021)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播撒或守护一粒好种子|免费newsletter(020)

亲爱的朋友: 在对袁隆平院士的悼念文章中,很触动我的一句话是袁隆平本人说的:“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是一个质朴而美丽的比喻。其实,一个人可以播撒的种子不止一粒,可以守护的就更多了。 比如袁隆平本人,他播撒的不只是粮食的种子,还有一些至今仍为人称道的可贵品质,包括说真话,做真的研究。而1966年,袁隆平能够发表论文,则是因为有一批人“在昏乱的环境中能够保有认真的态度”(饶毅教授语),是他们守护了这粒种子。 从几年前开始,“袁隆平让你们吃得太饱了”、“就不该让你们吃这么饱”成了网络上流行的段子和表情包。可是,每次看到这种抖机灵,我总笑不出来。吃不饱饭并不是一件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而当年的灾难绝不是一件应该发生的事情;我们今天能吃饱,其实也并不是袁隆平一个人的功劳,背后既有无数其他科研人员的投入,也有经济制度的变化。 我不希望玩笑遮蔽了这些重要的问题,也不希望英雄化的叙事将粮食问题的解决简化为一个伟人的出现,同时又不去追问为什么在那之前人会吃不饱饭。我相信,这些追问和思考,也是袁隆平留给世界的种子。 💌 说到种子,我想推荐一下本学期我的本科课上的学生们写的几篇

播撒或守护一粒好种子|免费newsletter(020)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中的媒体表现|免费newsletter(019)

在缺失了媒体作为中介充当缓冲之后,就只能发生这样直接而剧烈的冲撞。

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中的媒体表现|免费newsletter(019)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双向被割的韭菜”|免费newsletter(018)

无论是生产过程中的剥削还是消费过程中的上瘾,它们的实质都是剥夺人的自主权。

“双向被割的韭菜”|免费newsletter(018)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只不过想要一个不那么冷酷的世界|免费newsletter(017)

亲爱的朋友: 当胡锡进成为了那个距离被打成美分只有一步之遥的人时,我们都知道微博上的舆论氛围有多糟糕了。 围绕中国长安网的“中印点火对比”图,微博上吵得最厉害的争论发生在胡锡进和复旦大学副教授、观察者网红人沈逸之间。沈支持这张图,胡则认为官微不该发。因此,胡锡进被沈的不少支持者骂成了“外国舔狗”——从之前被骂“叼飞盘”,到如今被骂“舔狗”,胡锡进并没有变,但微博的坐标系已经移动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沈胡两人的争执点仅仅在于:官方账号是否适合发这样的内容。他们共同认可的前提是:普通人发这样的内容没有问题。 但是,普通人真的想发、真的认同这样的内容吗? 胡锡进在微博上说:“普通中国人当然没必要做‘圣母婊’。”言下之意,倘若不支持那张点火图,就是“圣母婊”了。 随着微博(以及其他简体中文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朝着一个方向不断极化,“圣母婊”这个侮辱性词汇的定义似乎已经从“超出常人的善”滑动到了“基本的体面”。 说到底,支持那张图的人,支持的是一种对世界的冷酷无情的想象: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只有拳头(而非道义)

只不过想要一个不那么冷酷的世界|免费newsletter(017)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世界的狭窄与开阔|免费newsletter(016)

亲爱的朋友: 月初的时候,有朋友发给我一篇文章,标题是“崩坏3国际服兔女郎节奏持续发酵,米哈游不回应引发玩家众怒”。我对手机游戏没有什么了解,没听说过《崩坏3》这款手游,也不知道“米哈游”是开发这款游戏的公司,所以基本上看了标题之后也是不知所云。不过朋友对我说,从观察网络舆论生态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 这个案例简单来说就是:《崩坏3》有中国服务器和国际服务器之分,公司在国际服务器上推出了“兔女郎”活动,让游戏里的“女武神”角色穿成兔女郎在舞台上跳舞,还推出了兔女郎挂件,但是中国服务器上则没有这一活动,由此引发了部分中国玩家的强烈不满。 这个并不复杂的事件,体现了网络生态的三重要素: * 首先,之所以要划分中国服务器和国际服务器,是为了应对审查监管的要求。 * 其次,在两个服务器上的区别对待,引发了玩家的民族主义情绪。 * 第三,这种情绪又与男性凝视和对二次元女性形象的性想象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用文章里面的话说就是,玩家将游戏里的角色视为“老婆”,看到角色被穿上具有性暗示意味的服装在国际服务器里面表演,便会产生“被戴了绿帽子”的感觉。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发生在网

世界的狭窄与开阔|免费newsletter(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