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媒体的下限能有多低”说起|免费newsletter(069)
「为什么这么多好的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从来都没有给我推过?」
目录
最近,台湾媒体界出现了一桩热议话题。它背后指向的问题,则在全世界范围内皆有共性。因此,在本期免费newsletter里面,我想来简单聊聊对岸的这桩事件。
事件的由头是一年前移居台湾的比利时籍混血网红“锡兰Ceylan”9月17日在YouTube发布的视频《台湾媒体的下限能有多低?》。一周之内,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250万次。
在这个非常长的视频里面,锡兰基本上就说了一件事:台湾媒体对他的报道断章取义,为博取流量,手段没有下限。比如他关于台湾天气太热、食物不够好吃的抱怨,被部分媒体掐头去尾,包装和炒作成他对台湾的恶意抹黑和仇恨,结果在网上引发大量台湾网民针对锡兰的人身攻击。
锡兰在视频中痛骂的这些现象,世界各地的网民看了都不会感到陌生。为了追求点击量,故意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是常规操作。经过长期的摸索,许多内容生产者或者网络“小编”都已经发现,有一类内容最能引发点击、分享和互动,最有助于完成数据KPI,那就是:操弄情绪的内容。
而在各类被操弄的情绪当中,仇恨与对立情绪又往往是效果最明显的,也是对社会伤害最深的。某某人、某某群体或者某某国坏透了、恨死我们了——这样的公式是通吃世界各地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在美国,“某某”指的可能是穆斯林,可能是提倡文化与种族多元的自由派。在中国,“某某”指的可能是美国,可能是公共知识分子,可能是女权主义者。
锡兰的视频直接点了三立记者林伟帆的名字,但“媒体无下限”这个问题显然不是某一个身为普通记者的坏分子导致的。那些试图将问题归咎于某些具体的人,而忽略背后结构性问题的声音,都是缘木求鱼。
那么,是什么使得媒体越来越没有下限?归根到底,还是“好内容与高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被打破,使得部分媒体和许多精明的内容商人走上依靠操弄情绪获得流量与收益的岐路。如果光明正道很难走通,大家自然只能走上旁门左道,甚至不惜全然不要脸面,沦为垃圾生产者。
台湾媒体评论家黄哲斌在Facebook上对此事件的评论非常值得一读。他提到,在台湾致力于做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君竹曾告诉他,每当在演讲中告诉台湾民众,其实台湾有不少媒体在做非常优质的内容时,大家总会问:为什么台湾这么多好的新闻报道,Facebook从来都没有给我推过?
这是来自普通受众的朴素发问,但它也是一个穿透问题本质的灵魂叩问——正因为好内容无法被有效分发给受众,无论是内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因此大受伤害。愿意潜心做好内容的人和团队越来越少,受众获取的信息质量越来越差,也对媒体越来越不满。
锡兰在视频里面问“媒体下限能有多低”,其实我们更应该问的问题是:内容与注意力之间的错配为何如此严重?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三立记者林伟帆可能是一个撰写优质报道的记者,因为在那个宇宙里面,写优质内容是能获得注意力和收益的,而写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操弄情绪的内容则是死胡同。
这种错配为何发生、如何解决,是作为庞大的注意力分配机器的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回答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应该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都在为此付出代价。
当然,在结构性的改变发生之前,个人可以做些什么吗?同样推荐黄哲斌对锡兰事件的一篇后续评论,也是发表在他的Facebook上。我截取其中一部分与大家分享:
如何摆脱演算法控制,快速建立浏览新闻的方法
对于新闻消费者而言,必须“拾回资讯狩猎的能力”。通常,我会分为三步骤:
一、确立“资讯履历”概念,当我们去超市买颗苹果,都会注意来自日本、智利或纽西兰,我们在网上逛到任何资讯,同样要先确认讯息来源,过往纪录如何,主事者是谁,是否可信,有无重大争议;
二、列出至少五个“值得信任的新闻来源”,无论商业媒体、公共媒体、非营利媒体、另类媒体、专业分众媒体或记者个人,或是个人粉专、YouTuber、IG帐号、Podcast等自媒体,只要你认为值得信任,试著写下理由,然后,固定造访,积极分享,赞助,订阅。 甚至制成下图,向其他人推荐(这张图出自“记者真心话”)。

三、尽量与你信任的友人交换“媒体信任清单”,并经常检视自己的清单,加进新的,汰除不合格的,若无意外,不到三个月,你会有一张很不错的“我的最爱”,不必再担心被演算法操纵。
这其实就是新闻实验室一直在讲的“媒体食谱”概念。如果足够多的人有意识这样去培养自己的媒体食谱,并且影响周边人的媒体食谱,那么至少在小范围内,会引发些许的变化。
这当然很难在根本上解决“媒体无下限”的问题,但至少能鼓励到部分优质内容的创作者,让他们知道,不需要制造耸动的、操弄情绪的内容,也可以体面地获得收益。

🎙️播客上新
在最近一期的新闻实验室播客中,我邀请了“问题青年”的主播Lisa来串台,回顾了她和Zakfa在2008年一起创立“青年志”的故事,分享了我们看到的青年人心态的变化,探讨了青年文化、消费文化与多元进步的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并且了解了Lisa为什么要做“问题青年”。

欢迎在苹果Podcast、Spotify、小宇宙等播客客户端订阅新闻实验室播客,适用于泛用型播客客户端的rss地址是:https://feed.xyzfm.space/xxkgbvrglujv

🖋️几处痕迹
👆 对《幻象》一书的书评。

👆 我在《明报》的专栏文章。简体版可见新闻实验室的ins账号。

🔥几则推荐
📣 注意啦:我会在新闻实验室的Instagram账号和Threads账号上推荐每周值得一读/听/看的媒体内容。欢迎关注和推荐其他好内容~
👆 作者在哥斯达黎加的大自然中建设家园的故事,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令人开拓眼界。

👆 新开播的「行星酒馆」播客,致力于讲述「离散」(diaspora)的故事:走出来的华语创作者们,如何开启新的生活和新的创作。
👆 一份珍贵的调查报告。

👆 香港的社区报是媒体生态当中独特的一个类别,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依然有一群人在做,也显示了公民社会的韧性。

👀几期近来的会员通讯






💌
以上就是新闻实验室通过免费newsletter与你的第69次见面。欢迎通过各种渠道转发(从邮箱里点击最上面的大标题就可以获得本期newsletter的网址)。
如果你是从朋友的转发读到这篇内容,可以点这里订阅后续更新和查看往期内容。
下期再见!
方可成
2023.9.24
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 Newsletter
订阅newsletter,通过邮件及时获取最新内容。(订阅免费,之后可以选择加入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