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方可成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几年记者;除了「新闻实验室」之外,还发起过「政见CNPolitics」、「放晴公园」等项目。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中的媒体表现|免费newsletter(019)

在缺失了媒体作为中介充当缓冲之后,就只能发生这样直接而剧烈的冲撞。

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中的媒体表现|免费newsletter(019)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双向被割的韭菜”|免费newsletter(018)

无论是生产过程中的剥削还是消费过程中的上瘾,它们的实质都是剥夺人的自主权。

“双向被割的韭菜”|免费newsletter(018)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只不过想要一个不那么冷酷的世界|免费newsletter(017)

亲爱的朋友: 当胡锡进成为了那个距离被打成美分只有一步之遥的人时,我们都知道微博上的舆论氛围有多糟糕了。 围绕中国长安网的“中印点火对比”图,微博上吵得最厉害的争论发生在胡锡进和复旦大学副教授、观察者网红人沈逸之间。沈支持这张图,胡则认为官微不该发。因此,胡锡进被沈的不少支持者骂成了“外国舔狗”——从之前被骂“叼飞盘”,到如今被骂“舔狗”,胡锡进并没有变,但微博的坐标系已经移动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沈胡两人的争执点仅仅在于:官方账号是否适合发这样的内容。他们共同认可的前提是:普通人发这样的内容没有问题。 但是,普通人真的想发、真的认同这样的内容吗? 胡锡进在微博上说:“普通中国人当然没必要做‘圣母婊’。”言下之意,倘若不支持那张点火图,就是“圣母婊”了。 随着微博(以及其他简体中文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朝着一个方向不断极化,“圣母婊”这个侮辱性词汇的定义似乎已经从“超出常人的善”滑动到了“基本的体面”。 说到底,支持那张图的人,支持的是一种对世界的冷酷无情的想象: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只有拳头(而非道义)

只不过想要一个不那么冷酷的世界|免费newsletter(017)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世界的狭窄与开阔|免费newsletter(016)

亲爱的朋友: 月初的时候,有朋友发给我一篇文章,标题是“崩坏3国际服兔女郎节奏持续发酵,米哈游不回应引发玩家众怒”。我对手机游戏没有什么了解,没听说过《崩坏3》这款手游,也不知道“米哈游”是开发这款游戏的公司,所以基本上看了标题之后也是不知所云。不过朋友对我说,从观察网络舆论生态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 这个案例简单来说就是:《崩坏3》有中国服务器和国际服务器之分,公司在国际服务器上推出了“兔女郎”活动,让游戏里的“女武神”角色穿成兔女郎在舞台上跳舞,还推出了兔女郎挂件,但是中国服务器上则没有这一活动,由此引发了部分中国玩家的强烈不满。 这个并不复杂的事件,体现了网络生态的三重要素: * 首先,之所以要划分中国服务器和国际服务器,是为了应对审查监管的要求。 * 其次,在两个服务器上的区别对待,引发了玩家的民族主义情绪。 * 第三,这种情绪又与男性凝视和对二次元女性形象的性想象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用文章里面的话说就是,玩家将游戏里的角色视为“老婆”,看到角色被穿上具有性暗示意味的服装在国际服务器里面表演,便会产生“被戴了绿帽子”的感觉。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发生在网

世界的狭窄与开阔|免费newsletter(016)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为理科生辩护|免费newsletter(015)

亲爱的朋友: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里一个热门话题是“文科生误国”。话题的缘起是央行一篇工作论文里面提到,“东南亚国家掉入中低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句话虽然只是论文最后一段的一个细节,并非文章主旨,但因为它以地图炮的形式直接针对了一个庞大群体,而“文理对立”又是容易挑起争执的话题,因此被热烈讨论了好几天。 我的朋友圈里媒体人和社科学者多,因此整体氛围自然是为文科生辩护。有说文科虽然“无用”但能提高涵养和趣味的,有批评论文作者没有搞清楚东南亚实际情况的,也有很多人转发交大教授陆铭的文章,说明文科生当上领导之后注重民生支出。 不过,我倒想为理科生说几句话,因为我觉得在这篇论文不仅黑了文科生,也黑了理科生。文章讨论的是人口问题,最后之所以要提到文科生理科生,是因为要解决老龄化背景下的生产力不足问题,理工科学生被认为是更有生产力的。 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刻板印象,仿佛理工科的主要目的就是投入生产,扮演“工具人”的角色。但是,学习理工科的目的和效果本应很多样,有的人是为了探究科学真理,比如被奇妙的数学公式吸引,想了解宇宙的历史和未来,或者只是想搞清楚野生动物的社群里发生了什么,这

为理科生辩护|免费newsletter(015)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前面有乐|免费newsletter(014)

“眼光放长一点,我们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比你们想到的活得更精彩、更灿烂也更光明磊落。我们吃好喝好,有朋友有高潮还有脑子。而且我们还要长命百岁,这样才不会把世界留给烂人。前路总有波澜,一起乘风破浪。”

前面有乐|免费newsletter(014)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被消失的与不会消失的|免费newsletter(013)

亲爱的朋友: 这几天,从肖美丽制止餐厅二手烟开始的一众女权博主被炸号,让人看到了熟悉的套路,那就是用政治污名扣帽子+大规模举报的方法,令人销声。这种事情的荒谬之处自不必再多说,正如“回声Huisheng”在文章中写的,“没有人能逃得过网络显微镜式政审……人人都不清白,人人都有罪,包括此刻攻击肖美丽的人。但政治污名始终是选择性起效。” 在被消失的账号里,“CatchUp性别平等姐妹”被很多人认为是温和理性发声的代表。这样的号也能炸,让很多人觉得不能理解。其实游戏规则早已改变,你在社交媒体上写的内容是否理性、是否温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人想通过选择性起效的污名与举报机制,来将你噤声。 这是比具体封杀一批账号更加严重的暴力,因为它是一种关于规则的暴力。他们耀武扬威亮出的牙齿是:这里没有道理可讲,你也没有资格讲道理,后果如何,只看拳头的心情。 对于暴力的回应,是互相关心和支持,是坚韧不退让,就像很快做了新号的@CatchUp性别公正姐妹。 最近的另一则消息,让人可以对世界多一点信心:在被人为制造的分裂之下,依然有人类共通的价值和感受是不会消失的。 这则消息就是“50岁阿姨自

被消失的与不会消失的|免费newsletter(013)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我做了一个中文Newsletter导航|免费newsletter(012)

如果你想感受氛围,那么就去刷社交媒体;如果你想获取信息,那就订阅newsletter。

我做了一个中文Newsletter导航|免费newsletter(012)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回来了,以newsletter的形式|免费newsletter(011)

我相信newsletter的普及会推动信息质量的提升。

新闻实验室回来了,以newsletter的形式|免费newsletter(011)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400)互联网的一个缩影

哪些力量塑造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环境?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400)互联网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