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会员通讯

付费订阅会员专享,每4天左右更新一期。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61)BBC争议背后的体育解说员

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形:像王濛、李小鹏这样的前奥运冠军,退役后在电视台客串体育赛事解说。然后,因为他们在社交网络发的帖文有争议,电视台宣布暂停他们的解说职务。 这个月在英国就发生了一起这样的事件。一位曾是世界杯最佳射手的足球名将,长期在 BBC 解说足球比赛,是最受欢迎的体育解说员之一;他因为自己发布的一条推文谈论时事,而被 BBC 短暂停职。 本期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首先会简要介绍这名解说员与 BBC 的争端,然后从体育解说的历史沿革,带大家认识这些在体育比赛播出时不可或缺的角色。 莱因克尔事件是怎么回事?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61)BBC争议背后的体育解说员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60)蒋彦永

今天的会员通讯,我想缅怀一位最近去世的长者。他不是媒体人,但他曾经勇敢地通过媒体改变了一场重要事件的走向。他在中国媒体上的出现和消失,也折射了媒体环境的变化。 他就是蒋彦永医生。今年3月11日,他在解放军总医院去世,享年91岁。 “吹哨人”蒋彦永 用今天我们熟悉的词来说,蒋彦永是一位“吹哨人”,而且是一位来自体制内部的、位阶极高的吹哨人。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60)蒋彦永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9)《纽约时报》“恐跨”风波

最近一个月,《纽约时报》在自由派圈子内部因为一场“恐跨”风波,遭遇了不少质疑和批评。 “恐跨”(transphobia)指的是对跨性别人士的偏见、歧视和恐惧。2月15日,一群《纽约时报》作者发表联名公开信,指责该报对跨性别议题做了具有偏见的报道,呼吁报社正视、检讨这一问题。这封信获得了超过1200名《纽约时报》作者以及超过34000名媒体工作者和读者的联署。但是,报社对这封信的回应非常强硬,认为自己的报道没有问题,认为那些提出批评的人不懂什么是好的新闻作品。 这起风波让不少人开始回顾《纽约时报》历史上对同性恋、艾滋病等议题的偏见报道,也再次展现了“新闻客观性”这个议题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当下美国的“觉醒(woke)文化”(详见会员通讯409期)。 背景:青少年跨性別治疗的意义与争议 我们先来了解和《纽约时报》引发争议的报道相关的背景:青少年跨性别治疗(通过手术或药物进行性别重置)。 最近几年,美国寻求进行跨性别治疗的青少年人数呈上升趋势。尽管从绝对数量上来说,这种治疗还是非常少的,但是已经有一些人对此表示担心:这些青少年会不会根本没有想清楚,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9)《纽约时报》“恐跨”风波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8)口罩、传播与社会

完全成长于疫情时期的儿童可能会因为习惯观察佩戴了口罩的人脸,而习得和发展出不同的情绪识别模式。这对于他们的社交模式、情绪沟通也许会有长远的、还未可知的影响。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8)口罩、传播与社会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7)女性成为媒体领导后,会带来什么变化?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祝新闻实验室的所有女性读者们节日快乐! 配合节日主题,今天的会员通讯为大家介绍前几天新上线的一篇学术论文,文章研究的是新闻机构增加女性领导者之后发生的变化。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Journalism》,作者是佐治亚大学和韦恩州立大学的两位学者。 为新闻机构的女性领导设一个比例配额 这篇论文研究的现象发生在德国。2012年2月,德国的383名记者向两百多名媒体主编发去了一封联名信,信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要求: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将媒体机构的女性领导比例增加到至少30%。 30%是什么概念呢?在当年的德国,只有2%的报纸主编是女性,杂志主编也几乎全部是男性,12家公共广播当中只有3家的负责人是女性。这种现象并非德国独有,在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很多其他国家,女性在媒体机构内部都面临着相当明显的“玻璃天花板”。即便一线记者里面的女性越来越多,能进入管理层的依然是男性为主。 联名信中说,这样的现象“是时候改变了”。 几个月之后,发起联名信的主要成员正式注册成立了一个名为“ProQuote Medien”的组织。到2012年年末,已经有超过四千人联署支持了这个组织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7)女性成为媒体领导后,会带来什么变化?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6)“辉瑞高管承认研发新冠病毒变种”背后

产自国外的垃圾信息,仅仅因为符合了反美的立场,就被广泛地引入中国的舆论场,成为国人的信息食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6)“辉瑞高管承认研发新冠病毒变种”背后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5)“北溪”爆炸与普利策奖得主的爆料

去年9月26日,由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Nord Stream)一号”和“北溪二号”位于波罗的海的管道发生爆炸。各方普遍认为,这次爆炸是蓄意破坏造成的,调查人员也在受损的管道现场发现了爆炸物痕迹。 然而,管道究竟是谁破坏的,多方各执一词,没有公认的说法。今年2月8日,调查记者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在自己的newsletter上发表长篇报道《美国是如何毁掉北溪管道(How America Took Out The Nord Stream Pipeline)》,将炸毁管道的责任方直接指向了美国和挪威。 这则报道在国际舞台上引发的震动至今仍在,而这位记者的专业性和这篇报道的可信度,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他选择的发表渠道——newsletter平台Substack在此事当中的角色,也值得讨论。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5)“北溪”爆炸与普利策奖得主的爆料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4)俄乌战争一周年,俄国媒体怎样了?

官方的严苛审查带来了怎样的媒体生态?追求真相的俄罗斯媒体人们又是如何继续工作的?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4)俄乌战争一周年,俄国媒体怎样了?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3)俄亥俄脱轨事故中的媒体表现

最近一周,中文互联网上的一大热点是本月初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列车脱轨事故。一些自媒体打出“剧毒化学物泄露”、“毒云漫天”、“生死撤离”、“切尔诺贝利2.0”、“半个美国面临灭绝”之类的耸动标题,获得了不少流量。亦有不少人称:美国政府逮捕报道此事的记者,各大媒体对这桩事故避而不谈,还拿气球事件转移视线,彻底显示出美帝的虚伪。 本期会员通讯,我们来聊聊美国主流媒体对这起事故的报道究竟是否存在问题,美国民众又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关注此事的。另外,我还会谈谈美国发达的阴谋论生态与中国舆论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3)俄亥俄脱轨事故中的媒体表现
免费订阅后可查看 免费内容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2)社交媒体平台必定走向“垃圾化”?

算法和流量经济对内容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和创作者的关系,这两个话题一直是新闻实验室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期会员通讯,我们结合最近两篇在英文世界里引发热议的文章,再来谈一谈平台、流量和创作者的话题。 “流量扶持”揭下平台“中立性”的面具 前阵子,福布斯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TikTok 的隐秘“加热”可以让任何人出圈(TikTok’s Secret ‘Heating’ Button Can Make Anyone Go Viral)》的报道。我们先来看看记者是如何描述“加热”(heating)这个概念的: “‘加热‘指的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将特定视频加入到推荐信息流中,以帮助视频达到一定的播放量。” 如果你对内容平台有一定了解,肯定很快就能意识到:这不就是流量扶持吗? 流量,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就是我们在不同APP/网站上投入的时间和注意力,消费时长是最直观的量化指标。从创作者的角度看,它意味着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多少人看到。 但从平台的角度看,流量就是一种可供分配的资源。国内内容平台一般把流量分为自然流量、商业化流量和运营流量三类。 * 自然流量: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652)社交媒体平台必定走向“垃圾化”?